您当前的位置: 河南工业大学校友网 > 校友文苑 > 正文

    联系我们:

    • 地址:郑州高新区莲花街100号
               河南工业大学校友办

    • 邮编:450001

    • 电话:0371-67756887

    • 传真:0371-67756681

    • 电邮:xygzb@haut.edu.cn

     

    赵学敬《他如梧桐引凤来》

    作者:赵学敬 发布人:杨伟超 发布时间:2018/04/23 信息来源:

    0引言

    我在《春天来到金水河边》一文中写过一句话:“记得陆永年、陈少梅二位老师的夫妻伴唱还赢得了阵阵掌声。”这是粮食学院周末娱乐活动中的精彩镜头,发生在上一世纪六十年代初。当时,我是普通学生和台下看客,自然在不相识中单方面认识了他们。“文革”初期,由于政治观点相同,我与陆老师站在了一起,后又相伴去了北京,度过了十多天的“观潮蜜月”,这就有了一段特殊的师生友情。1968年我被分配到山西工作,乱的形势中断了师生联系。“四人帮”倒台后的1978年,粮食学院逐步恢复教学秩序,陆老师按照学院的计划筹建建筑工程系,当时管理缺人,他便写信与我,望我能回校到他的部门工作。我则发自内心感谢他的关心,离开多年了还记得我。只因当时我的三个儿女还小,自己又面临地方提拔机遇,没能响应陆老师的热心召唤。时隔14年我调回母校工作的时候,陆老师已经退休,见面机会极少,他的夫人陈少梅老师则因建工系的返聘常有接触寒暄。50年校庆时,我着手编写校史故事,安排对他采访,不料他已离开郑州回上海安度晚年了,采访就此扑空。待到60年校庆,《风雨征程─河南工业大学校史故事》第一辑正式出版,很遗憾少了他那可圈可点的人生史篇。2017年,学校党委宣传部开始启动《校史故事》第2辑,陆老师自然第一个走进我的视野,补写他的故事也就成了当务之急。我虽过古稀,作为他的学生有责任去追忆这位可敬可爱的老师和在天之灵,来抚慰他的所有亲人,向后人献上一位智者永久的创业记忆。

    1.陆老师的人生走向梳理

    1927年4月,陆永年老师出生在上海一个职员家庭,不幸的是,他诞生在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白色恐怖日子里,人生起点惨然。接着又是九· 一八事变,在内忧外患中渡过了他的乱世童年。1935年~1950年是他的学生时代,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烽火中热血求学,学到了救国的科学知识。1950年他在上海大夏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正好成了新中国“重整山河待后生”的有生力量。1951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在华东粮食管理局任技术员四年,与粮食部门深深地结缘。后来上调到粮食部基建局,继续着技术员工作,一干又是两载。1956年,是他人生路上的拐点,到上海粮食干部学校当了教师,走上了教育工作岗位。两年后,又换位到南京粮食学校任教,并担任教研组长。由于他思想进步,工作认真,期间的1962年就成了光荣的共产党员,作为“又红又专”人才都很看好他。1959年粮食部成立了“郑州粮食学院”,鉴于专业教师短缺,到处挖掘人才,一批粮食系统的南方知识分子相继选中调入,等于把南方的“引凤梧桐”向粮食学院移栽,有效充实了师资队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学识扎实、富有教学经验的陆永年老师受命离开南京,来到了中原郑州,落足到粮食学院的储藏系工作,并让他担上粮油仓厂建筑教研室主任职务。“文革”虽然浪费了他十年的教书育人时间,却没有毁掉他的教育志向和知识,1976年“文革”结束,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他的师者风范荡起,雄心勃勃开始了“老兵新传”冲刺。1979年,他先是担任储藏系负责全面工作的副主任,后在这个领导岗位上筹建了粮油厂仓建筑工程系,并担任主任职务,50多岁的人了,工作热情不减,汗水洒满一路,直到1988年光荣退休。2004年粮食学院发展为河南工业大学,他原在的土木建筑系也拔高为学院,77岁高龄的陆老师看到了这一锦绣里程,那么喜出望外,神采奕奕,有了几分“停车坐爱枫林晚”的享受,神态显得很是尽情。

    2.陆老师的专业轨迹跟踪

    陆老师参加革命工作的时候24岁,正是共和国的初期。这时的粮油仓厂建设处于初级阶段,指导思想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节约造价,扩大仓容”。就粮仓而言,以建简易仓为主,华东地区除了一种混合结构、砖木结构、竹筋混凝土结构的土园仓外,普建了一批木护仓板、载力墙散装仓。身为技术员的陆老师干在其中,体会其中,成长其中,有了青年人的第一担收获。

    1953年国家实行统购统销,粮油厂仓建设进入了第二时期,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1955年前后问世了“标准仓”。这时的陆老师已在粮食部基建局工作了,参与和见证了这一设计过程。标准仓的优点是跨度大,造价低,有利于机械化储粮;缺点是檐口低,通风差,仓温高,储粮不安全,不便分品种保管。对于这种仓的利弊,三十而立的陆老师就认识到,我国地大物博、南北气象差异很大,推广一种仓型是脱离国情的!个人见解孕育着新的思维,是青年人的蓬勃上进?或是责任的鞭策?他都认,于是义无反顾地在粮仓建设上研究新招。

    六年来,陆老师在工程岗位上理论联系实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对教学、科研、培养人才有了准备和实力,1956年到“上海粮食干校”当了老师,1958年又调到“南京粮食学校”继续任教,卖力开办土建专业,为粮食系统培养起厂仓建设人才。仅就1958~1962年,先后培养出400余名建工人员,后分配到各省的粮食部门从事基建工作,对我国粮仓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开局作用。

    1964年,陆老师已具备雄厚的教学功底,从南京粮校(中专)调进粮食学院(本科)任教,但因“文革”中的“停课闹革命”,刚刚起航的专业教学计划就搁浅了,只好在无奈中“卧薪尝胆”,等待复课一天的到来。好在期间仍在落实着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和“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全国粮仓建设也就没因“文革”而停歇,校外的专业风景给了陆老师鼓舞和自信。他看到了:土圆仓在炎热地区的安家落户,地下仓在地下水位较高地区的生根开花,拱壳仓的百花齐放,素砼和砖石结构拱架仓的兴建成功,预应力三铰拱RC屋架和门架仓在发展中的刷新,Y型折板梁房仓的投入使用,机械化立筒仓的兴起,等等。陆老师对这方面的发展执着地关注着,总在私下捕捉信息,研究动向,悄悄地进行知识积淀,使得粮食学院“文革”后期插办的“粮食仓厂建筑与机械进修班”有了充分的讲课,报效祖国的初心得到了释放机会。同时,这些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粮仓建筑又像来自民间的一本教课书,被陆老师读着,消化着,记忆着,作着知识充电和教学上的“备战备荒”。

    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当“文革”结束、大学恢复高考之后,五十而知天命的陆老师一下焕发了青春,又乘改革开放的东风,把粮油厂仓建筑向宽度开拓,成立了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系”,招来了届届学子,赶时间似地传授他那满腹的建筑理论。粗略统计,陆老师在岗后期的1978~1989年,为全国培养的建工人才就达450人左右。如果再统计他从教以来的“粮食储藏”、“粮仓机械化”的学生,一定胜过孔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绝对是位粮院的名师和引凤梧桐。

    3.陆老师的教学风格聚焦

    陆老师是我校厂仓建筑专业的创始人,也是学生们的导师。他的教学风格既是传统的,也是创新的,归纳起来就是编、讲、行三字经。

    编,专业教材是他编写和组织编写的。

    郑州粮食学院成立的时候,厂仓建筑的本科教材还是空白,需要学院自力更生编写,重担自然落到了陆老师肩上。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软件,是师者教、学生学的“依据”。出于责任,陆老师只好白手起家,总结多年粮校的教学经验,把粮油仓厂建筑从建筑共性中剥离出来,再和高等力学、材料力学等理论紧紧捆绑,呕心沥血编写了《粮油厂仓建筑设计》本科教材(上册),粮食学院的土建教材有了“开端篇”,后又组织编写了《民用建筑设计》、《城镇与村镇规划》及《建筑结构维修与加固》等教材。

    从“开端篇”教材可以看到,陆老师是紧紧围绕粮油厂仓建筑的特殊性而步步行文的,例如:粮仓建筑的防潮防漏、低温保持和仓壁的抗侧力,以及粮食的出入仓方便;大中型粮食加工厂的楼式车间,层与层因安装设备不同而对设计荷载的多样选择,润麦仓(或净谷仓)与车间的稳定性同步沉降;植物油厂生产车间一般为1~2层,讲究工艺服务顺、生产空间大和不污染环境,等等。所有这些个性要求,无疑不能照搬民用建筑设计。加之我国地域广,自然条件和社会基础皆有差异,多样化粮仓建设是他的一贯主张,不能一把尺子、一刀切、一锅煮地设计。鉴于这种情况,在编写四年制本科教材时,陆老师就定下基调,所编教材必须使学生学到粮油储藏与建筑的关系,学会把粮油厂仓的特殊性与功能要求、自然条件灵活结合,心中有国情省情,建厂建仓做到因地制宜。

    讲,就是他的授课。

    陆老师的授课风格和他编写的教材一样,由浅入深,娓娓道来。学生们听起课来轻松,容易理解,既能立竿见影学到实用知识,又能不掉队地爬到建筑理论高度。换句话说,陆老师能让学生们“中专入门,本科出门”。他的授课以明白见长,又常给学生留下悬念;课后善于接触学生,高兴师生间的交流,甚至常常在家里接待学生的问长问短。他的平易近人,造就了师生间的亲和氛围,于是他所经营的知识海洋里有了“百舸争流”。更欣慰的是,学生们毕业后不负所望,为各地粮食部门的厂仓建设赌了青春,跟着陆老师的背影前行,不少人晋升到高级工程师,他的学生王录民不仅成了教授还当了河南工大校长。我是学粮食工程的,毕业后在山西工作二十多年,原是土木建筑的外行,但有陆老师编写的厂仓建筑教材在手,自然成了他的编外函授生,助我为地方进行了15年左右的厂仓建设,包括粮食仓库、粮食加工厂、植物油厂和其他一些民用建筑。由此折射出他所主编教材的知识传播作用,也就是说,无论零距离听他的课或是自学他的教材,都能成为他的高徒,成为粮食战线的技术骨干。

    行,是他重视学生的“知与行”。

    陆老师是“路”上的老师,从他的教学计划来看,他把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永远设置在教学的路上。每年学生到什么地方实习,到那个单位毕业设计,陆老师都要亲自调查研究,提前掌握各省的上马项目和动态,然后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向约好地点出发。这样,陆老师除了在校讲课,不是北上就是南下,不是西涉就是东行,让实习的学生得以基层练兵,让待毕业的学生现场展示功夫。就拿每年的毕业设计说吧,双肩挑的陆老师都要过问和安排,嘱咐学生们服从地方基建设计室和跟班老师的双重领导,积极参于项目设计的全部过程,包括设计任务书的下达、方案讨论、建筑设计、结构计算、编制预算和绘制建筑施工图。由于以上教学安排,陆老师除了在校授课就是外地出差,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很短。途中又是那么辛苦,从来不以老师自居享受卧铺,宁肯钻进硬座下面夜休,绝不离开学生独行,他知道身教胜过言教,处处应尽到老师的责任啊。

    4.陆老师的科研活动简述

    陆永年老师在学术界是位名师,大名鼎鼎,享誉中外。他是中国粮食储藏学会理事,是河南省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兼任省建筑学会国际部主任。谁也知道,他既统筹着省建筑学会的国际科技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又不遗余力地推动着建工系的教学、科研工作。

    应该说,他有着一段较长的科研道路和辉煌的科研成果。但是,解放后的前三十年,国家提倡集体贡献,不宣扬个人荣誉,更没有设立科研成果个人奖项,鉴于这种情况,陆老师和他的同代知识分子一样,当了科研活动中的无名英雄,成果从不显山露水,“奖本”也没有后来年轻人的多,实相就这么被历史的表面现象掩盖了。

    档案碎片从“掩盖”中飘出,使我知道了他的以下历史信息,即:在粮食学院高教研究学会成立大会上宣读过《面向经济建设,搞好毕业设计》的论文,主审过无锡轻工学院、江苏省粮食厅的《筒仓减压管》科研项目,带头论证、引进、消化、吸收了西德《钢板筒仓》科研项目,经常以首席审稿专家的身份为《郑州粮食学院学报》审改建筑论文,在他的影响下,建工系的高质量论文不断写出,例如1985年有7篇论文在河南省力学学会的学术会议上宣读并收进了论文集,有3篇论文在《郑州粮食学院学报》发表,还为《郑州大学学报》审稿4篇等等。

    在陆老师的遗物中,可从一本本聘书里读到他的“明星”故事。他曾受聘为《北京钢板公司》顾问、《平江县良友建筑公司》顾问、《项城县粮食局》顾问、《安阳市利浦筒仓工程公司》顾问、《南通市粮食建筑安装工程公司》顾问、《郑州市工业技术研究所技术美学工程部》顾问等等,足足二十多家。你看,他的校外科技活动也是够忙的,成绩自然不菲。这里不得不承认,陆老师是位“国宝”级人物啊!

    5.陆老师的治学精神亮点

    治学精神亮点一:教课与教人并重。

    陆永年老师是旧社会读大学、新社会参加革命工作的的一代知识分子,在自我修养方面很是努力,有一身“为人师表”的硬功夫。所以,在治学的道路上,一贯重视教课与教人并重的理念。他认为,思想工作是每位老师的责任,教学工作不能单纯地传授自然科学,而要在“教学相长”的共勉中不忘政治理想教育,让学生树雄心、立壮志,当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出于这一想法,常在授课语言中巧妙揉进政治或思想元素,让学生得到醒世收获。同时,每学期都有不同形式的政治思想教育安排,以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学习目的,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让培养的学生个个是希望、处处很阳光。

    治学精神亮点二:关注师资队伍建设。

    陆老师既是教授又是系主任,长期处于教学与领导双肩挑的位置。教学中他早已体会到名师出高徒的作用,领导岗位上也就更多考虑师资队伍建设,力图抓住这一育人关键,提高教学质量。于是,通过各种渠道调入专业教师,扩充年轻教师比例,建立教学交流和师资培训制度,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参与教学、科研工作,到1988年他退休的时候,建工系的专业教师已由筹建初期的2人壮大成25人的队伍,他的心志传承到40年校庆时,在岗教师数量又上升到51名了。

    治学精神亮点三:重视科学研究。

    陆老师是位紧跟时代前进的老教授,我国改革开放之后,他提出了科研工作的种种思路,如是─

    以“钢板筒仓”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及创新,提出了与生产、教学结为一体的科研模式。

    组织力量调查研究,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资料,从中精选教学内容,编好选修课和本科教材。

    积极开展对外联系,与国内外院校、科研单位密切来往,开通科技交流或座谈渠道,做好互派教师讲学活动。

    主动与有关设计院、所、室建构人才培养平台,落实学生实习、毕业设计基地,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鼓励和组织教师、学生参加河南省建筑学会、河南省力学学会的各项学术活动,强化技术创新及组织管理能力。

    还有其他可行性科学研究作为……

    治学亮点四: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

    陆老师认为,讲课仅是“纸上谈兵”,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才算完美教学。通过这一过程,提高学生的专业成绩,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八二级学生配合河南省建筑学会完成了漯河市十二层宾馆部分结构设计(2幢),饲料厂50万斤原料库(1幢)和成品库(2幢)设计,容量5000万斤的新型立筒仓(2幢)设计,民用建筑设计(2幢)。安排过八三级的学生到郑州市第一建筑公司工地实践。安排过八四级的学生为村镇规划搞过地形测量(4个行政村、10个自然村),等等。同时,对实验室建设紧抓不放,开发校内实践之路。1980年9月向商业部申报厂仓建筑专业实验室,中间虽经历了不少挫折,但初衷不变,1985年7月终于建起了“建工楼”,实验室应运而生,外借实验室的历史结束。学生们从此有了土力学和建筑材料试验平台,除了对理论记忆和理解的强化,又受益了科研技能。

    治学亮点五:与时俱进开新篇。

    改革开放以后,陆永年老师提出,粮食建筑设计要面向社会需求、其设计应向深广发展,讲课内容也应与时俱进。由于粮食深加工的蓬勃发展,他提出了向饲料厂、淀粉厂、食品厂、酒厂的拓展设计;随着粮油贸易的发展,他提出了厂仓设计的突破方案,去设计招待所、宾馆、餐厅、商店、俱乐部等公共建筑,甚至增加高层高档酒店设计及装修内容,让学生走进社会后具备适应社会的多种设计本领,使从事的建筑路越走越宽。

    6尾声

    在祖国的这片土地上,凡有粮油厂仓的地方,所留足迹不是陆老师的就是他弟子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陆老师以革命的名义从教了一生,绝对是位领军人物。建筑理论,他有作品;建筑实物,他有作品;建筑人才,他有作品。他虽然2011年去世了,却永远活在师生们的心里。因为他以实际行动把一生献给了教育事业,又把他的建筑理论留给了后代。这里,不由得由建筑想起关键词“栋梁”来,是啊,他本人做过祖国建设的栋梁,他培养的学生也一批批地做着祖国建设的栋梁,栋梁这么传承着,永远挺拔不弯,永远支撑祖国的蓝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