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校友文苑 > 正文

专题专栏

博士校友论坛

校友大讲堂

校友文苑

校园原创

他信仰着人生的“重于泰山” ── 汪昌岱老师的故事

日期:2025-07-30 17:36 作者:赵学敬 编辑:刘华 点击: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1.小序

汪老师和我一样,同是河南工业大学的退休教师。他今年86岁,比我年长3岁,属于同代人。然而,退休前他在郑州机专执教,我在郑州粮院工作,近在咫尺并不认识。就是2004年两校合并了,也有10年左右的相识空白。直到不约而同住进了学府欣园小区,因散步常有碰面和聊天机会,甚至有了微信来往,老兄老弟的,才逐渐相识相知,知道了他叫汪昌岱,又觉得“相识恨晚”!

我想,“岱”就是泰山嘛,昌岱就是弘扬泰山精神了。

接触多了,我便发现汪老师真有泰山般的故事,人生不凡。我作为校史故事的收割之人,他像阳光人物进入了我的视线,敏感着,兴奋着。因为明年就是70年校庆,我便劝他写一篇自己的人生感悟,来参与学校“风雨征程”第2辑的征文活动。他接招了,我自然很高兴。想不到的是,写着写着他却打了退堂鼓,告我:“我实在水平太低,放弃了。”弄得我久久无语,暗想:“放弃”就是损失,那可不能!后来只好微信催他:“只把碎片资料发来就行,由我来写”,将了他一军。这样,情况逆转了,他把流水账的“人生足迹”很快送到我的手里,也叫逼上梁山吧,开始了这篇文章的挽救写作。

2.汪老师的人生起跑线

汪昌岱老师是河南杞县人,出生于1939年农历6月29日。家庭祖辈务农,自然成了农民的儿子;因为家境贫穷,新中国成立后也成了贫下中农子弟,属于我党依靠对象的后代。

他6岁的时候,还是旧社会,在附近村里上过私塾,学习《三字经》和《百家姓》,第一课还朗诵了孙中山先生的《国事遗嘱》。新中国成立后他跟着当老师的堂哥到了离村7里的小学读书,期间的课余时间,他读了不少原苏联的小说,如《静静的顿河》、《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那时正处于抗美援朝时期,又热读了作家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些用功,使他树立了努力学习、要当解放军的志向,找到了“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人生起跑线。

在这条起跑线上,他站好位,鼓足了前冲的勇气。1953年以主课满分的成绩小学毕业、考上了杞县第一完中,1956年由初中顺利升入了高中。1959年正准备高考,天大的喜事降临,学校告诉他:接到河南空军招生小组的通知,你被录取了!他像百米赛跑的健儿,跑出了好成绩,当兵愿望实现了!年轻人高兴得禁不住喜笑颜开,跳了起来。

3.汪老师前半生的军旅生活

汪老师空招当兵,并没当上空军,而是陆炮,是专学弹体发动机的,地点在西安炮兵学校。

一到炮校就换装了,白内衣,白袜子,黑皮鞋,大檐帽,武装带,农民的儿子一下焕然一新,变成英俊小伙了,加上他个高体壮,更显得雄赳赳,气昂昂。半个月的实弹打靶,表现出彩,军人风度初露。接着,学习起高等数学、画法几何、物理、俄语等文化课来。这样,又文又武的,大长了年轻人的军旅豪气。

汪老师七八岁的时候,父亲曾对大舅说过,“不想让我儿子靠认字生活”,这话说早了吧,现在的儿子不仅学文,也学起武来,当爹的能挡得住吗?

1959年年底,按照炮校领导的安排,包括汪昌岱在内的四人被派往南京炮兵预备学校当文化教员,承担在职干部的培训任务,以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汪老师当时教了化学课。不到一年,学校书面嘉奖两次,评他为副排级,准尉军衔,业绩结了好果,他从此步入了干部序列。

1961年,在南京炮校教了物理课,与那个“弹体发动机”专业失之交臂。高兴的是,1962年他教出的200名高中毕业生全部当了炮兵院校教员,自己这年5月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公私双赢啊。

1962年遇到了蒋介石反攻大陆,全军院系调整,南京炮兵预备学校停办,学员们调往后来的“南京炮兵学院”学习军事指挥,汪老师跟去当了副班长和党小组组长。1963年初,南京军区政治部批准,授予汪昌岱同志少尉军衔,正排级军官。这年暑假,汪老师说,接到了国庆节南京受阅任务,于10月1日目睹了许世友上将的阅兵盛况,有着少林功夫的许世友,个头不高,步履稳健,眼睛炯炯有神,大将风度十足。士兵一时感叹不已:向许世友将军学习、致敬!

1964年底,全体学员完成学业,按照南京军区安排,去了安徽繁昌县搞“四清”。汪老师一同前往,他住在一户军属家里。进村半年,既搞了村干部的账目、仓库、财务、工分四不清问题,还和老乡们一起干农活、插秧、锄草、挑担等。整个过程体现了军民鱼水之情。离村返回部队的时候,汪老师记得,他离村已经很远了,那位军属大妈还向他招手呐。

1965年5月底,汪老师与其他19名学员分配到郑州炮兵学校。这时,军衔制撤销,军官士兵一律换装成五星帽徽和红旗领章。就这样与郑州见面了。一周后,新来的这些人又跟上干部科科长去福建各个岛屿当兵,汪老师又从北方去到了更远的南方,落足在面积一平方公里的悟屿岛上,成了两个连驻军的一员士兵。在这个岛上,汪老师开了眼界:西靠大陆,东朝大洋,由近及远看到了蒋军占领的大担、二担、三担、四担、五担,更远处还能看到大金门和小金门。这片海域是敌我斗争的前沿,1965年八六海战就在这里,麦贤德就是这次海战中的英雄,来到这里锻炼就是重走英雄路啊。

在岛上当兵,站岗放哨就是任务。遇上雷雨天气,滔滔海浪撞着礁石,真是惊心动魄。一个人要是夜里站岗,胆小之人是会吓破胆的。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汪老师当了半年岗哨兵。期间,汪老师在岗位上真的遇过子弹擦肩飞过的险情,差点牺牲成了烈士。那是一次黎明,说是一股蒋军夜渡到我军岛上,30多名战士迅速占领哨位,趴在大礁石上的汪老师,突然感到一阵枪声向他打来,打得礁石啾啾作响,当机枪手把一匣子弹打出去的时候,才听到排长高喊:“这是演习,不准开枪!”想起来真悬,悬得背凉而后怕啊!

1965年底,汪老师从海岛返回郑州炮校,一年后任职了炮校政治部保卫科干事,当过海岛侦察兵的他,顺利侦破了强奸与猥亵二案。文革中,他先后调到炮校整风办公室和“文革”办公室工作,再后来他在“红卫兵”潮中去了北京,以病为由住进了北京301医院。1966年11月5日,毛主席要在北京西郊机场接见红卫兵,汪老师以军人身份去到现场,参与了《大海航行靠舵手》的观众合唱,被记者抓拍了,画面登在了1966年11月27日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解放军报》上。使他更加荣幸的是,歌声一落,检阅的车队来了,毛主席在敞篷车上向观众挥手致意,“毛主席万岁!万万岁!”的欢呼声此起彼伏。还清楚地看到了周总理、朱老总、林彪、刘少奇的车乘尾随。自己想,这是当兵才有的福报啊。

在北京的又一天,汪老师还看到了周总理接见红卫兵的场面,随从的有贺龙元帅,陈毅元帅,一个替总理向台上的红卫兵招手,一个贴身守护总理,二帅配合默契,他作为军人,看得心里热乎,责任感油然而生。

1969年7月,按周总理的指示,炮校派出汪老师赴京,到民盟中央和致公党中央支左。在这里有机会见到了民盟副主席史良先生,见到了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还见到了后来的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先生,见到了民盟代主席胡愈之先生,若是不当兵,哪有这些机会呀?!

在北京解放军政治学院大礼堂,汪老师又近距离观看了庄则栋、徐寅生、李富荣等乒乓球名将的球艺赛,饱受了眼福。又在首都体育馆观看了文艺演出,用望远镜看到了江青、叶群、姚文元、王洪文、张春桥等这些四人帮的当时姿容,算是过了一把望远瘾。

后来军委要在兰州军区新组建19军,以防备苏修对我国西北边陲的侵犯。汪老师在军旅路上又要冲刺了,积极要求上阵。这里生活条件很差,吃水用电困难。团部决定自力更生,修水塔,修澡堂。汪老师那时带领一排战士,以“重于泰山”精神到祁连山深处安营扎寨,寻找烧石灰的石料。自己像黄继光一样,不怕牺牲,抱着炸药包和导火索去炸石头。石头烧成石灰,又带领官兵建水塔和建澡堂,终于改变了生活环境,大家能洗澡了,光着身子地高兴。

1972年2月,团部组织祁连山下打靶,汪老师担任指挥,远弹近弹,交叉折半,全部击中目标,喝彩和掌声一片,汪昌岱好样的!到了秋季,军队组织野外打靶训练,汪老师担任8个人的班长,带领全班边学射击理论,边野外实践,三个月后的实弹检验中,终于获得良好成绩……

汪老师就这么南征北战和西征,军旅生活充满了酸甜苦辣,也写就了军人的人生奇迹,何时结束?直到1973年,34岁的汪老师才提出复员,去写他的后半生篇章。

4.汪老师的姻缘和谐曲

汪老师有一位相濡以沫的老伴,让人羡慕不已。老了,常看到两人校园里散步,远远看去,好像正在恋爱的青年。

老伴叫李桂芝,也是老军人、老干部了。军人和军人组成家庭那是“门当户对”的,问题是,他们不是军人的时候就“丝秧不断”了。

这是1958年暑假,县武装部组织军训,结束时两个同窗人互相欣赏,萌发了情感之事。后来,又一起在县委整理档案,一起去县农业展览馆当讲解员,二人更熟悉,更了解,更接近了。

看着自己心爱的人成了军人,李桂芝也心连心地不再安宁,就于1961年11月步他的后尘参军了,去到了空字654部队。两人由同学关系变成了战友关系,关系越来越近,感情越来越深,关系一直亲密到1967年1月才喜结良缘。虽然两地分居着,更添了一层思念和牵挂。

1967年8月,汪老师去了武汉爱人处休假。在武汉,住在武空大院,为了出入大门方便,换装成空军的蓝裤子,临时成了武空的干部。当时的武汉“武斗”比郑州厉害,正值周总理陪同阿尔巴尼亚总书记谢胡访问,乘坐的专机降落在空军机场,然后乘车再去武昌,路上,红卫兵几次拦截,惹得总理生气。为了总理安全,空军部队全都派去当了警卫,汪老师此时也成了空后一员,被分派在汉阳龟山山下左侧第一排保护车队,距总理的车队大约3米,他清楚地看到了总理、邓颖超和外宾。大家爱着总理,只希望不出麻烦啊。当军人竟然这么幸运,北京之后又遇上了这次眼福,探亲味道更浓了。

后来,汪老师的爱人调防到湖北随州市,在那里生下了大女儿。因为男为户主,母女虽在湖北,女儿的户籍却落在郑州。女儿长大,也在河南工大就业,也在河南工大退休,工大人里有了他们父女的相邻相处,好个安然。

1969年底,汪老师已抽调到北京炮兵部队了(郑州炮校还留着工资关系),爱人李桂芝复员在郑州国棉五厂工作,住处却在汪老师住过的郑州炮院家属院。1973年,汪老师的二姑娘出生,孩子多了,也复员了,复员到郑州机修厂,安排他当了钢铁化验员,工作还是满不错的。他的复员郑州,夫妻、女儿得到团圆,这是皆大欢喜的。只是夫妻两人都是企业的人了,还住着炮校宿舍,连自己也感到别别扭扭,不合适呀,于是住房成了心病,怎么办呐?他见异思迁,思想开“小差”了……

5.汪老师后半生的华丽转身

汪老师思想的“开小差”就是调动工作,找一个有房子住的单位。

这是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郑州市的各中学、中专、大专、大学都缺老师,市教育局贴出了招聘教师的广告,汪老师高兴了,他好像看到了一丝希望,就到现场报了名,并到郑州西郊的一中、十九中、二十四中、十六中考察,结果,这些学校都没有剩余的职工家属宿舍,他犯难了。巧了,他爱人李桂芝的单位有人告知:郑州机专新盖了一栋6层家属楼,原本分给职工的,领导决定不分了,留给新来的教师。冲着这个信息,“郑州机专”就成了他选定的调动目标。市教育局招聘有关工作人员,了解了他的情况后就免试录用了,从此,他的人生开始向着“郑州机专”进发。

汪老师拿着市教育局开的调令,找到了郑州机专的政工组组长孙敏老师,老师爽快地说:“材料交给我吧,我到市机械局给你办手续。”一星期后,汪老师就正式成了郑州机专的老师,并给了两居室的住处,70多平方米,除了卧室,阳台、厨房、厕所齐全,当时在郑州算得上豪华了。

汪老师走进了高校大门,等于一次华丽转身,定格了他后半生的职业和生活走向。

到了郑州机专上班,当时还没学生,校领导就派汪老师到了“纠正文革冤假错案办公室”,工作了三个多月,交给的任务基本完成。

当老师就要讲课,他教的是物理课。趁着学校还没学生,校方就派汪老师到华中工学院进修一年。期间,汪老师几乎参与了那里教研室的一切活动,利用晚上和假期抄写了三位老师的教学讲稿,又结合多个版本的物理教材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开始了远方备课,难道华中工学院的老师夸奖他,“像海绵一样地吸收着知识”。

为了讲好物理课,还到过郑州大学物理系进修了光学、理论力学,又在郑州大学外语系进修完上下册的日语教材。

在郑州机专,汪老师开始教了一个班,上课内容是“磨具磨料”。因为在部队当过文化教员,当过连长,不怯场,讲得井井有条,学生反映尚好,一下吹响了讲堂上的进军号。

1985年,担任了郑州机专的教研室主任,民主作风强劲,大事小事都和同志们商量解决。他小心谨慎,自律功夫很硬,常把名利让给别人,是个很得民心的领班人

这些年,汪老师勤奋写作,在郑州机专校刊上发表了不少学术论文。1985年部分大学召开的物理大会上,他写的一篇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并在江苏盐城校刊上发表。他写的另2篇论文分别发表在东北一所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校刊上。他写的教材由北京出版社出版。他参与写的“中国人知识库”由吉林出版社出版。

教学过程中,汪老师是位多面手“供应商”,他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自编了不少教材,如是电学方面的激光、等离子体,半导体;再如是自编了“职大教材题解”,供郑州市所有职工大学使用。

汪老师1995年晋升为副教授。2000年光荣退休。2004年郑州机专与郑州粮食学院合并为“河南工业大学”后,还当过半年教学督导。

汪昌岱老师是军人出身。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讲,军人转业到高校工作,一般都做党政工作,汪昌岱老师却是例外,不仅当了老师,还当了教研组组长和督导组成员,文武双全,祝贺他!

现在,校园里还常常见他散步,老伴紧贴着前行,望着他们的背影,他没有辜负自己的名字,活得“重于泰山”精神不倒,夫唱妇随的夕阳红啊,好样的,愿他们健康长寿!

2025.07.21.写于河南工业大学欣园小区

联系我们

  •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莲花街100号
  • 电话:0371-67756887
  • 邮编: 450001
  • 邮箱: hautxyh@haut.edu.cn

关注我们

校友会微信公众号

校友会微信公众号

校友之家微信小程序

校友之家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