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校友文苑 > 正文

专题专栏

博士校友论坛

校友大讲堂

校友文苑

校园原创

隋飞《跨越50年的聚会 代代传承的精神——郑州粮院59-65级文艺骨干2012年聚会纪实》

日期:2012-05-23 16:48 作者:隋飞 编辑:隋飞 点击:

跨越50年的聚会 代代传承的精神

——原郑州粮食学院59-65级文工团、文宣队、广播站校友2012年聚会纪实

几天来,我被一种开心、欢乐的气氛感染着,被一种真诚、深厚的情感包围着,一场跨越50年的聚会发生在身边,一段封藏了50年的记忆被重新打开。原郑州粮食学院59-65级文工团、文宣队、广播站的40多名校友于2012年5月8日至10日回母校聚会,他们座谈畅叙旧情、参观新老校园、与师生联欢、与青年对话,校友们说,“我们回家探亲来了”!

割舍不断的同窗情

一定要聚会!几十年的变迁,仅把大家联络起来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筹备组通过人托人、查114、写信给公安局,甚至通过私人关系查询公安户籍系统,才与有的同学取得联系。很多人听说聚会的事情后都很激动,早早就买好了车票。最远的同学曹恩范在新疆库尔勒,光大巴车坐到乌鲁木齐就得8个小时,然后再转火车36小时到郑州,他说我一定要来,同学们年龄都大了不想出远门,但是如果很多同学看到我这么远都来了,他们也会来的。家人也都很支持,很多子女看到邀请函上深情的文字和老照片后感动地对爸妈说,这个难得的聚会您一定要去,我们支持您。有的老伴陪着老伴全程伴随,有的子女乘飞机送到宾馆再飞回。有的家里孙子有病,有的老伴摔伤,离不开人,但为了难以割舍的同窗情,他们做了妥善安排后也来到郑州。

50多年过去了,还能叫上名字。聚会的第一天见面会上,大家通过大屏幕共同观看了筹备组制作的老照片资料。每当画面上闪出一位同学年轻时的面孔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叫出他的名字,当你想到那些都是50年前的照片,心中就会涌出一种莫名的感动。历经50年的风雨,50年的沧桑,同学们心里还清晰地记得当年的演出花絮、训练场景、年轻面容。聚会中,大家不谈不愉快的事情,不提工作时的职务,多数时间是在一起叙旧、唱歌、跳舞、演节目,仿佛又回到当年的舞台、青春的光景。

老大哥的风采。校友卫广崇今年已经78岁了,他是当年粮院在郑州建校后的第一届学生,也是粮院第一届学生会主席、文工团团长,大家都亲切地称他“老大哥”。他也是这次聚会年龄最大的校友,大家处处都照顾他,走路上下楼都有人搀扶,大家都说保证他的安全是我们最重要的事,同学之间的友谊和温情悠然而现。他在同学们中具有很高的威望,在校时他就被选为学生会主席,还亲自组织参加了嵩山路校区老教学楼的奠基和建设,为学校早期的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这次回母校期间每次签名、题词时,他都要在自己的名字前郑重地写上“郑州粮院加工591班学生”,他说,无论到何时,我都是母校的一名学生。

师恩难忘

与老教师联欢。聚会第一天下午,大家与夕阳红合唱团联欢,很多当年的老师也被接到现场。当刘万禄、刘四麟、于若冰、赵思梦、申楚襄、过祥鳌、姜永嘉等老师走下汽车时,同学们马上围了上去,又是拥抱,又是合影,“老师、老师”的叫个不停,仿佛一群小孩子。“老师,我是***,您还记不记得?”“哎呀,记得,你那个时候可调皮了”……老师,在您的面前,我感觉自己又年轻了好多;老师,在您的面前,我永远是个学生!为迎接自己的学生返校,老教师们也专门排练了半个月,表演了歌曲《思念》,“不知能作几日停留,我们已经分别得太久太久”,歌词感人。

数学老师“老黄牛”。卫广崇老人至今难忘一位数学老师“老黄牛”,当得知他已不在时,万分痛心。他说,自己是“调干生”,入学时基础很差,学数学就像看天书,但是这位黄老师对自己非常耐心,多次单独补课悉心指导,最后自己的成绩大幅提高,数学作业被作为优秀作业在全校展出,自己以后一直从事会计工作,这些数学知识使自己受益终生。

看望任遇苏老师。聚会第一天刚好是老教授任遇苏老师的90岁生日,任老师1965年曾为文工团表演的大型革命音乐舞蹈剧《一代一代往下传》拍摄了大量的演出剧照,为学校保存了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校友们特意派代表到任老家里送去鲜花以表谢意和生日的祝贺。原严辛吾老师的女儿严政、刘万禄老师的女儿刘首纲等几位教师子女当年作为小演员参加过文工团的演出,校友们还把他们请来跟大家聊天、回忆往事、共话当年,并向他们的父母表达感恩之情。在几天的聚会中,校友们多次表示,师恩永难忘!

大爱无言

是爱促成了这次聚会。有人提议老粮院文工团的队员聚会,原文宣队骨干、储藏643班校友王海潮老人心潮澎湃,是啊,这回必须要聚一下了!早在十二年前就有同学提议文工团聚会,同是文工团队员的老伴也让他联系大家,但当时他不太热心,那次就没有聚。谁知2005年老伴去世,再也没有机会见到这些当年的好友,这成了王海潮老人终身的遗憾。所以这次,他积极与大家联系,是聚会筹备组的核心成员,在同学们的共同支持下,这次聚会最终得以实现。是同学之爱,对学校的爱,促成了这次聚会。

放弃优越的工作,到三线去,扎根基层数十年。为了国家建设,也是为了陪伴家人,作为学校和粮食部重点培养对象的卫广崇老人放弃在国家粮食部政府机关优越的工作,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投入到深山中的“三线”建设中去,从此扎根基层数十年,直到退休。从无怨言,他说,我知足常乐。

自愿到艰苦的地方,从技术员成长为省领导。原贵州省政协副主席何永康是从家乡成都市考入我校的储藏64级校友,毕业时为了国家建设,没有选择返回家乡成都市,而是主动申请分配到偏远的贵州山区工作,担任粮机厂技术员,利用自己在学校学习期间培养出来的学习能力,一个完全不懂机械知识的储藏专业学生,硬是把柴油机维修技术啃了下来,并以此服务基层群众。之后通过自己奋斗,从基层一步步走到省领导的岗位。他说,干部必须想群众之所想,“从琴声听心声”,只有心里装着群众,群众才会支持你。

爱生如子,退休依然散余热。我校退休教师叶彩文老师是原文工团副团长,她从教几十年爱生如子,倡导践行“爱的教育、鼓励教育”,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叶妈妈”,在她的关心帮助下,入校时分数相对较低的我校高职学生没有一人被学业问题耽误,全部顺利毕业。退休后,她热心公益事业,参加了“义工”志愿组织,发挥专业特长,为机关、社区免费举办健康讲座数百场,还多次利用急救知识街头救助他人。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社会。

提点意见,希望学校更美好。有位校友在校领导宴请校友时,向校领导提出了自己参观校园时发现的一些问题,有人就拉拉衣角示意他不要再说了,但校领导说,向母校提意见反映了校友对母校的关心,校友们反映的问题学校一定要解决。是啊,只有关心学校、爱学校的人,才会在乎学校的每一点、每一滴。

他们都是怀着一种大爱离开学校的,怀着一种大爱度过了大半生,又怀着一种大爱回到母校聚会,那是对家人的爱、对母校的爱、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

参观新老校园的感慨

还是那座宿舍楼。参观老校区和新校区是最令老校友们激动的事情,50年的变化有多少,亲手栽下的树苗长多高了?带着疑问,大家走进了校园。啊,这个是老教学楼……这个地方那时候是一片菜地……那几个楼原来都没有……大家对校园的各种变化感到新奇,纷纷拍照留念。走到1、2、3号宿舍楼中间的时候,大家的心情都控制不住了,有的在数自己住的宿舍是第几个窗户,有的大声喊同学按年级排队照相,有的在楼门口手舞足蹈跳起欢快的舞蹈。

到教室里再上一堂课。走到教学楼,有校友指着楼顶波浪形的“粮仓”造型说,那是为了给教学楼顶隔温,粮食部确定建设方案后,师生齐参与,与工人师傅们共同砌成的。办学头几年,教学楼还没有完工,教室没有门,就挂块布帘子,门外是脚手架,师生就在里边上课,冬天寒风呼呼吹,条件相当艰苦。这时,不知谁喊了声“上课了,都进教室啦”,很快,40多人整整齐齐地坐到了102教室的座位上。当年的文体部长叶彩文老师走上讲台给大家讲起了养生之道。“起立——老师好——坐下”,同学们像上学时一样,恭恭敬敬地向讲台上的老师致敬。临走时,黑板上不知谁写下了一行工整的粉笔字,“寒尽桃花嫩,春归柳叶新——回归”。

重温大食堂的饭。在三食堂,后勤公司专门临时设置了校友打饭窗口、校友就餐区,大家端起餐盘排队打饭,重温了大食堂的感觉,再次品尝了学校的饭。他们说,当年由于粮食部主管,即便在困难时期,在学校也基本能吃饱饭;他们说,当年,食堂里没有桌椅,吃饭都是站着或者蹲在地上;他们说,当年参加建院劳动,学校一天只补助一个馒头自己都感觉很高兴。离开老校区时,他们还说,运动场的草地和煤渣跑道几十年都没变,嵩山路两边高大的法国梧桐都是当年他们亲手栽下的……

走进新校区宿舍。汽车跑了半个多小时,途经中原路、西三环、科学大道,来到了位于莲花街的新校区。一进门,大家就被广场的宏大气势震撼了,接着参观了沙盘,参观了校园,最后大家走进了B02学生公寓,看到完备的设施、整洁的环境、贴心的服务、精心的管理,看到宿舍内人性化的桌椅床柜、卫浴设施,看到活动室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人文氛围,校友们纷纷感慨,这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寄希望工大新一代

与大学生艺术团联欢:从土台子到演播厅。5月9日,老校友们与大学生艺术团联欢,这是大学生艺术团历史性的聚会,学校最老一辈的文艺骨干与最新一代的文艺青年同台献艺、载歌载舞。看到学校的演播厅灯光辉煌、设备先进,校友们想到了50年前学校中心广场的土台子,他们就在那个台子上编排演出了大型革命音乐舞蹈剧《一代一代往下传》,成为市内各机关单位争相模仿学习的经典节目。今天,发源于土台子上的艺术延续、演变,依然充满了青春和激情。你看,青年人用街舞和小品向老校友致敬,老校友用戏曲和合唱向青年人表达激动的心情。新团长导演的晚会结束了,老团长再指挥大家共唱一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与学子对话:跨越半个世纪共话人生。经学校邀请,老校友代表与青年教师和学生利用“工大讲坛”的平台,进行了一次对话。对话主题是“谈人生”,这是一次跨越半个世纪的对话。卫广崇、何永康两位老校友,一位78岁,一位68岁,他们精神矍铄,与在座的80后、90后推心置腹、坦诚相待。和大家谈学习、谈工作、谈生活、谈家庭、谈事业、谈社会变化,两位前辈满怀激情地解析了知识成就理想、智慧启迪人生的内涵;用自身的实例阐释了信念的力量、乐观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用丰富的人生阅历来为年轻人解疑释惑。他们表示在母校学到了很多,经历了很多,领悟了很多。回忆过去,学习和生活充满了快乐和激情;畅谈现在,感慨岁月匆匆、时代变化之快。他们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体会倾心推出,卫老说做好学生干部工作一要有胆识,二要有文采,三要有大爱,四要有德才;何老则提出了四点希望,一要勤奋,二要诚信,三要务实,四要创新。从两位老人的言谈中,大家领悟到什么是乐观,什么是奉献。最后,他们对在座的年轻人说: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薪火相传的工大精神

陈炳福的事迹。在聚会活动中,卫老多次提到了陈炳福。陈炳福是我校退休老教授,当年是学校第一届学生会生活部长,虽然是生长于城市家庭,但为人老实诚恳、吃苦耐劳,有个别人就瞧不起他甚至欺负他,卫老这位“老大哥”总是处处帮助他、保护他。就是这位陈炳福老教授,2008年以75岁高龄奋不顾身跳进冰冷的金水河中勇救落水女孩,而且在女孩脱险后悄然离去,记者追问时,他却淡然地讲述救人过程。事后媒体纷纷报道,学校号召向他学习。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教师的高尚品德,铸就了共产党员的英勇形象,也彰显了工大人的精神品格。

精神文化凝聚工大人。老校友们凭借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不菲成绩,储藏602班的庞建军因工程技术方面的成就儿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校友李胜杰担任了高校领导,胡斌辉同学由于在文工团打下的基础,退休后成为《梨园春》的戏迷擂主,卫广崇、何永康、陈炳福……他们都是工大人的优秀代表。回首建校56年来,一代代工大人从校门走进走出,留下的是历史和文化,传承的是理想和精神。在校园外的校友和校园内的师生身上,流淌着一种共同的信念和力量。它激励着今天的师生为把学校建设的更美好而奋斗,它鼓舞着我们为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更加有用的人才而努力!

这是一次跨越50年的聚会,凝聚的是友情,凝聚的是信念,凝聚的更是工大人的精神!(党委宣传部 隋飞)


附:我校原郑州粮食学院59-65级文艺团体校友返校聚会

https://xiaoyou.haut.edu.cn/info/1005/3209.htm 


联系我们

  •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莲花街100号
  • 电话:0371-67756887
  • 邮编: 450001
  • 邮箱: hautxyh@haut.edu.cn

关注我们

校友会微信公众号

校友会微信公众号

校友之家微信小程序

校友之家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