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校友文苑 > 正文

专题专栏

博士校友论坛

校友大讲堂

校友文苑

校园原创

王忠华·赵学敬《南飞领头雁---林朗天院长的二三事》

日期:2012-10-08 00:00 编辑:Admin 点击:

南飞领头雁
——林朗天院长的二三事
王忠华·赵学敬
秋高气爽,“人”字形的群雁凌空南飞。雁过留声,那只领头雁让人刮目相看。
1960年创建郑州粮食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的林朗天,带领办校精兵和学生离开首都北京,南下郑州创业,他作为主角,功不可没,永远活现在人们的心中。
林朗天已经谢世,他本身就是一篇长长的文章,鉴于作者收集材料有限,仅选他生前的二三事写成短文,以示怀念。
林朗天同志是广西合浦(原属广东)人,生于1916年,高中文化程度。1938年他与一批有志青年离开家乡,跋山涉水,穿越国民党统治区,到了革命圣地延安,走进“陕北公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接受马列主义教育。毕业后,分配在中共中央图书馆工作,后给革命前辈、《六十年变迁》作者李六如当秘书多年。论资排辈,他是地地道道的“三八”式干部。全国解放后,相继在哈尔滨、锦州、广州出任银行行长,后来调到粮食部。在粮食部,他任财会司司长,属于少壮派,被戏言为“四大金刚”之一,显得年轻有为。1959年批准的北京粮食专科学校,他被任命为校党委书记兼校长。随着学校由北京南迁郑州、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学院,新任命仍是双肩挑——院党委书记兼院长。这时,他刚过不惑之年,才44岁。
粮食学院建在郑州,耗费了林朗天院长不少心血。为选好学院校址,在北京他考察过广安门外的马连道、德胜门外的清河和远郊的十三陵,这一路没得中意;接着,他又南下郑州、南京,比较两地风水,看准了郑州。原因很简单:一是农业大省、产粮大省的省会,二是京广、陇海两条铁路线的交叉处,交通枢纽也。因国家当时处于经济困难期,河南省有些犹豫,经他的积极工作,河南省委、省政府最终同意了,并有“欢迎”的回涵。粮食学院就这么诞生在郑州了。
1960年9月10日,郑州粮食学院首次开学典礼。林朗天有一种胜利的喜悦,酝酿成熟的畅想曲一触即发。他讲:粮院的北面是市委和市政府,我们学校有望将来处在郑州市的中心地带;学院的南面有条金水河,若干年后的河水必是清澈满槽,行船交织,两岸绿树成荫;这条河要是和古运河相连,可浪遏飞舟通至北京。很是惬意,很是浪漫,讲得令人神往。现在看来,林朗天勾画的蓝图只实现了三分之一,而穿越市区的滨河公园已告慰着他:城市正在走向文明,今非昔比,已经变得靓丽多了!
郑州粮食学院生不逢时,刚一诞生就遇上了“天灾人祸”,吃不饱肚子成了全民灾难。林朗天作为学院第一把手,工作本来千头万绪,更要解决民以食为天的问题。他白天总是带领党委一班人忙碌在第一线,同甘苦、共患难;晚上,党委及领导班子天天安排碰头会议,因学院没有会议室,常常在他家的客厅里研究工作,直到深更半夜。在工作繁重、食品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及时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一是倡导劳逸结合,让师生员工养精蓄锐;二是开发学院内的空地、筹办农场,动员职工发扬延安作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三是加强公共食堂管理,堵塞漏洞,落实“低标准、瓜菜代”,尽力让大家吃饱。他常和张靖副院长去食堂过问伙食情况,担心大家吃不够计划供应标准,教育食堂职工不要浪费粮食和贪吃多占。当他发现食堂亏粮2000多斤后,立即抽调得力干部参与管理(包括帮厨、制定饭谱、出售饭菜、清点票证),并到粮食部要人,点名要来了富有伙食管理经验的肖镜明同志,来当学院食堂的专职管理员。同时,他积极支持张靖副院长的后勤工作,赞同张的“借谷加工、交粮留糠”的缺粮补救妙招,每位职工多次分到细糠,个个喜在眉梢。在那艰苦的岁月,浮肿病已经蔓延开来,他迫不及待到粮食部门弄些黄豆为病者食疗。这种种良苦用心,感动着同志们,过来的人们至今念念不忘,说起来都称他有能力,好父母官!
林朗天院长是行政十级高级干部,却不以高干自居搞特殊化。大家苦他也苦,他和其他许多干部一样,吃的是标准粮,住的是简陋小平房。1962年条件好了些,居室也不过4间平房,其中又腾出1间作为他召开党委会的客厅,孩子多,够紧张的。他有一辆专用轿车,除了省里开会乘坐,办私事从不动用,上下班不是步行就是骑自行车往返。常见他在食堂就餐,和大家平起平坐,共同喝着青菜汤。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那时的响亮口号。为加强形势教育,林朗天院长与马列主义教研室一起讨论,拟了八个教育专题,让该室的教师唱主角戏,讲形势,讲稳定,增强知难而进的决心。他又责成院团委、学生会开展体育活动和周末舞会,再现延安风貌。每次舞会,他都要身先士卒进入舞池,快慢步地跳上几圈,使上级和下级之间、领导和群众之间有了亲切感,无形的鸿沟没有了。他没有架子,教工和学生中,常看到他“微服私访”的身影。当然都认识他,不等你问好和让座,已经被他的风趣言谈逗乐了。就说“吃”吧,甲说“油炸排骨好吃”,乙说“油炸鲜鱼好吃”,他就会说相声般地甩出包袱:“油炸筷子也好吃!”在“精神会餐”中爆起了捧腹大笑。再说劳动,到农场割麦子也好,收黄豆也好,他不负别人,敢于和年轻人较劲,让你承认:他不仅是我们的院长了,还真的是只领头雁!
林朗天院长爱好广泛,篮球、排球、乒乓球、游泳、桥牌、麻将、象棋、书法等他都喜欢,而且还是行家。这些爱好,他不求成材,却打通了与各类人员接触的管道。与党员谈得来,与民主人士也谈得来;与教师谈得来,与工人也谈得来。于是,他很了解民情民意,决策起来自然胸有成竹。
1961年暑假前,困难中诞生的粮食学院不到周岁生日,就传来了河南省关于“粮院停办一年”决定。面对现实困境,身为院长的林朗天对学生没有撒手不管,急忙召开了党委会议,做出了慎重、明智的决定:调干生的1959级,一律回原单位暂就业;高考招生的1960级学生,由得力干部、教师带队,远赴新疆粮食部门度荒或协助工作;大部分教职员工向粮食部、安徽、浙江、广东等粮食部门疏散,仅留少数教职员工编写教材、整理图书、筹建实验室、加快校舍施工、办好校办农场等。几个月后又听到砍掉它的风声。林朗天院长对粮院向何处去更着急了:首先要争取河南省手下留情,退一步要做好南京办学的准备。于是,他积极在北京、郑州、武汉、南京间斡旋。他带上粮食部的介绍信南下,得到了江苏省委的大力支持,高兴而返。巧事成双,这时正遇周恩来总理听取各地汇报后的讲话:“我国就一所粮食学院,不要砍了吧”,一声春雷,驱散了“砍”风,粮院不去南京了,只是定格在河南省“停办一年”的既定决策上。这样,郑州粮食学院在“停办一年、准备一年”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了。
粮食学院停办1年后,1962年8月复校招生,教育工作步入正轨,1963年至1965年又连续招生3届学生。显然,林朗天院长干出成绩来了,笑也笑得星光灿烂。鉴于工作上的需要,1964年粮食部党组和中共河南省委免去了他的党委书记职务,由樊志英同志专职接任,他由两肩挑变成一肩挑了。这时候,中共中央号召全国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继而转化为农村“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河南省委指示粮院组织工作队下乡。省委决定,由林朗天担任商邱、新乡两地区“四清”工作团副团长,院党委委任兰佩芬同志为学院工作队队长前往,计划三年内让学院的干部、教师、学生都跟他参加一遍。这样,林朗天院长的工作重心已由学院转向了农村,下项城,去新乡,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还有扎根串联、访贫问苦。后来虽然知道了“四清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产物”,但他那时执行任务的积极表现不可非议。就是回到学院作报告,他也只能按照中央的口径讲农村阶级斗争形势的严峻。不过,他讲得既合拍又风趣,说什么“阶级敌人多如蚂蚁”,有天农民的羊顶了工作队的屋门,吓得队员们直叫“阶级敌人来了”。他又说了农村不少趣事,例如:当地农民把“披着马列主义外衣”的政治术语说成“披着列宁的大褂”,把“讨饭”说成“换粮”,把重男轻女说成“男孩中用”(言外之意就是女孩不中用了!),把我院一位闽南籍干部讲的“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听成“家家虎咬、人人皆猪”,有的农民“不知道国务院总理是周恩来”,有的农民还说“毛泽东和蒋介石是两兄弟”等等,看来对农民不搞思想教育是不行的。
1964年春节,“四清”工作队放假回城。往年给林朗天院长拜年的人络绎不绝,今年显然有点“门庭冷落车马稀”了,他似乎有些精神不爽。室内墙上挂着他近期抄录的毛泽东“咏梅”诗,格外引人注目,可能是失意情绪的释放吧,想来也是人之常情。因为“咏梅”诗中有“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佳句,客人就靠近他的夫人林竞芳同志,指着她的玉照开起玩笑:“林院长夸你在丛中笑哩。”这一下把林朗天的劳累和疲惫笑飞了。他嘴里虽说“如今不管党务工作了,轻松多了…”,实际上仍在谋划着学院的发展大计,他说:必须尽快把实验楼、办公楼建起来,抓紧家属楼工程进度,给职工创造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
林朗天院长参加了近两年的农村“四清”运动,直到1966年6月初“文革”来临,才收兵回营。这两年的他,可谓哪里艰苦去哪里安家。尽管不做党务工作了,却毫无怨言,还是那么尽职尽责,那么开朗,如他的名字一样“朗天”!
“文化大革命”中,他和许多干部一样受到迫害,院长一职使他成了“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游街、批斗、体罚、编入“牛鬼蛇神”队劳动改造,吃尽了苦头,受尽了折磨。1974年他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先到新乡师范学院任职革委会副主任(相当于副院长),后调动到广州去了。
1990年,他已74岁高龄,还高兴地携夫人林竞芳同志北上,参加粮院30年校庆,庆典大会上他作了精彩的演讲,校友们为他的豪言壮语鼓掌不断。当看到粮院的巨大变化时,他激动,他感叹,他欣慰。他在接见部分校友时说:“高兴与你们相见!”忽又诙谐地说:“我这次来郑恐怕就是向你们告别了……”。
30校庆5年后,惊悉噩耗,学院特派党委副书记孙信通同志前往吊唁,我们为失去这样的老院长而久久悲痛。五十年校庆来了,愿他千古,在秀美的南方安息吧!
完稿于2006年3月10日
作者简介:
王忠华(1937.10—),男,吉林长春市人,教授,原任郑州粮食学院社会科学部主任,系中国商业高校马列主义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高校中国革命史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河南工业大学退休教工。
赵学敬(1942.10—),男,河南禹州市人,高级工程师,郑州粮食学院1962级学生,原系河南工业大学校产处党支部书记,退休教工。

联系我们

  •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莲花街100号
  • 电话:0371-67756887
  • 邮编: 450001
  • 邮箱: hautxyh@haut.edu.cn

关注我们

校友会微信公众号

校友会微信公众号

校友之家微信小程序

校友之家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