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校友文苑 > 正文

专题专栏

博士校友论坛

校友大讲堂

校友文苑

校园原创

档心向党

日期:2024-09-22 16:16 编辑:刘华 点击:

【编者按】此文为赵学敬老师在河南工业大学档案馆、离退休处于2024年9月19日联合召开的《档心向党》座谈会上的发言。

看了看与会老师们,大多都认识我,但不一定了解我。朱校长、晏馆长初次见面,肯定是不了解我的。所以,我的发言从自我介绍开始,也自我介绍结束。

我名叫赵学敬,百家姓首姓的赵,学习的学,敬业的敬。我无小名,也无笔名,不过我很赶时髦有网名。我是马年出生,网名就起了个“天马行空”,让“凌云壮志”的情怀蕴含其中。

许是网名的拉动,已经82岁的人了,还步履匆匆,脑子也不糊涂。夕阳无限好,不觉近黄昏,竟然感到“耄耋之年正青春”,积极来参加档案馆、离退休处联合举办的《档心向党》沙龙座谈会。

我是郑州粮食学院五年本科、第三届毕业生。这一届学生,是粮食学院1961年停办1年后、1962年开招来的。这一年最难考,河南大部分县城高中推了“光头”;这一年招生人数最少,就粮院而言,全国只招了100人;这一年录取分数线最高,课目平均分数都在80分上下。所以,这一届学生都是高材生,当然我也不例外。

我考上粮食学院,学的是“粮食加工”专业,一听就是碾米磨面,不是高科技。因此,有些人就小觑它,说是读这样的专业不值得。而我心里却为自己的专业辩护,调侃他们:小看这个专业就“有眼不识泰山”了,它可是“道教”边缘科学(俗称磨道里转圈学问),培养出的是力学专家,这些专家又个个神奇,蒙着眼睛走路且能走不错路。

这样地,我在粮院老老实实学完了基础课和专业课。学到该写毕业论文了,遇到了“文革”特殊年代。1967年要毕业了,又遇到了各级分配机构停摆,直到1968年9月才离校走上工作岗位。6年学校生活,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学历,可我连个“学士学位”也没有。

毕业分配到那里去,方向是四个面向,即面向基层、面向边疆、面向部队、面向贫困地区。加上当时派性分配,就把我分配到“山又高,沟又深,多见石头少见人”的山西,分配到吕梁山下的一个小县城工作。

这里是“吕梁英雄传”的故乡,一干就是24年。在这里我吃了不少苦,也得了不少荣誉,例如得过省级科研成果三等奖,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高兴的是,我带上这些光环于1992年岁末调回了粮院母校,梅开二度,当了老学长,也成了高校老师。

这时我想的是,环境变了,既然当了高校老师,就要有足够的授课本钱和育人风范。于是,我开始工作转型,由社会上的工程型向高校的理论型转变,借着高校平台,过起了写作并发表专业论文的苦旅生活,退休后也没停笔,写到了70多岁,相继有90余篇论文发表于专业刊物上。粮院的50年校庆,使我的写作出现了拐点,校庆前学校组织编写校史和与之匹配的校史故事,我便笔峰一转搞起了文学创作,来弘扬粮院精神,弘扬河南工大精神。多年来,写下了十多篇长篇报告文学和数十篇校园文化杂文,还有几百首诗词诗歌。这样地,我文理兼顾,勤奋写作,从在岗写到退休,从退休写到至今,经历了粮食学院、工程学院、河南工大的学校壮大期,不知不觉有了好收成。进而,我把这些科技的、文学的收成归类编辑,就成了我的八卷文集,即是:

第一卷,《粮食加工论文集》;

第二卷,《蓖麻油及其化工论文集》;

第三卷,《报告文学集》;

第四卷,《校园文化杂文集》;

第五卷,《加拿大风情散文集》;

第六卷,《诗词诗歌上集》;

第七卷,《诗词诗歌下集》;

第八卷,《水稻与小麦科普集》,副题分别是:《玉珠落盘─水稻与碾米》、《阳春白雪─小麦与制粉》,通过两种主粮科普,弘扬了粮食文化,一呼百应宣传了“端牢中国饭碗”。

我是不能辜负党和国家培养的,才笔耕不辍地写出了这些作品。原计划正式出版,也计划向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捐书。只因现在“出书容易卖书难”,出版计划只好暂时搁浅。不过我想,一旦出不了书的话,也以电子版的方式捐赠学校档案馆的,把学问的见解留给后代参考,把求知的钥匙递给后代开锁,这就是今天我参会的心愿和忠恳表白。谢谢各位老师,谢谢档案馆、离退休处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谢谢学校领导朱校长!

2024.09.16.备稿于河南工大学府欣园小区

联系我们

  •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莲花街100号
  • 电话:0371-67756887
  • 邮编: 450001
  • 邮箱: hautxyh@haut.edu.cn

关注我们

校友会微信公众号

校友会微信公众号

校友之家微信小程序

校友之家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