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博物馆始建于国家“十二五”建设期,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这颗新星,由国家粮食局、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由河南工业大学承建,三者形成三足。2013年开馆以来,已接待国内外客人30余万次,育人效果丕显。短短的几年功夫,这么多人关心粮食文化,能说不是奇迹?大家关心的,也是作者关注的,走近它,再走进它,一下感动了,它的开拓精神让我兴叹不已。于是,写作有了主题,有了内容,一篇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文章开始发酵了。
一 问鼎中原
走近中国粮食博物馆,眼前好像立着一尊“鼎”,有着三足鼎立、国之重器的沧桑感。“鼎”的本意是古代煮东西的器物,把它和“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联系起来,民生内涵就更加鲜明了。
中国由农耕社会发展而来,百姓向来以种粮为主业,也以食粮为主食,至今仍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古代把“鼎”视为帝业、王位,现代人用“鼎”表达着大力大言。由此看来,中国粮食博物馆来势不凡,很有中国力量。
河南工业大学有“郑州粮食学院”的倩影和基因,中国粮食博物馆落户在这所大学,自然根连根、心连心,她又在中国粮仓地盘上崛起,行业特色是血浓于水的。放眼看看,中国粮食博物馆世界独有,亚洲无二,它无疑成了国家名片,也成了河南工业大学的名片。
这么重要的建馆立项,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专家们的参与,又上下一致的积极行动,你看:
中国粮食博物馆是国家粮食局、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河南工业大学重点项目;
中国粮食博物馆是河南工业大学领导层决策承建的;
中国粮食博物馆筹建过程中,受到了前国家粮食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河南人民政府、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中国粮油学会、中国农业协会等单位领导们的关心;
国内驰名专家编撰和评审了《中国粮食博物馆展陈大纲》,他们分别是: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校园文化规划大师,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河南省博物馆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粮食期货创始人,中国粮油学会副理事长,《农业考古》杂志主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员,全国高校博物馆协会副主任,著名历史文物专家,郑州博物馆馆长等等。还有国家文物局、河南博物院、国家博物院等单位的友情链接。
中国粮食博物馆的筹建,有这么多大人物青睐,又这么群策群力,众星捧月似的,这不正是名符其实的中原问鼎?!
二 借窝丰羽
按照规划,中国粮食博物馆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选址在校大门的西侧,与学校办公楼面对面地相望。
至今,规划还是蓝图。因馆藏逼人,只得借窝丰羽、建起了“预博物馆”,位置在图书馆大楼一层的北门。它面向校园莲湖,远处可看到幢幢学生宿舍楼。在这里,我触摸过石磨的灵魂,不止一次注目过升在门前的国旗。
预博物馆分门外展和馆内展。门外展有石磨、石磙、石碾,可看可坐,仿佛一席石器展板。进入馆内,两排黑色酒瓮夹道迎接,指示你继续前行,几步就是展厅了。
馆长师高民教授讲,中国粮食博物馆规划有十大展区,预博馆展厅展出了第一和第八展区的部分单元,展出量只占总量的1/15。例如,第一展区重点展示了人类从狩猎到采摘、从采摘到农耕的历史演变,展示了我国粮食作物的分布格局,以及对美洲粮食作物的引进等,电影《粮食》讲述了粮食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让人们敬畏粮食,感恩粮食,节粮爱粮。第八展区展出的是粮食史或粮食文化,包括粮食与社会、与民生的关系,国家粮食管理机构的沿革等。展厅内细观,看到了石、木、青铜、铁制的历代农具,看到了古人利用风力、水力加工粮食的设备,还看到了历代民间储粮的各类容器,近代榨油工具和现代油脂加工机械,等等。
来到展厅参观,眼是聚焦的,行是慢步的,在徐徐走向粮食文化的深邃处和悠远处。可想而知,将来建成中国粮食博物馆后,十大展区铺开,一定很恢宏,很辉煌。
预博物馆坚持着星期二、星期五对外开放,总是音乐响起,门额屏幕滚动。师生来了,进进出出,一波一波,这个暂时安身的“湖边故宫”,一开始就很有人气。
中国粮食博物馆雏鹰展翅了,时刻准备着飞高飞远,我为她欢呼,为她加油!
三 文物征集
中国粮食博物馆的筹建过程,也是文物的征集过程。
预博馆已展出展品上千件,多数展品极其珍贵。目前征集到的粮食文化资料已达40多万件,多数存于仓库,作者听后禁不住大吃一惊:这么多粮食文化资料怎么征集来的?
坐在电脑前,我替馆长发愁过。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地广粮食文物多,单凭馆内的“十来个人、七八条枪”能完成文物征集任务吗?可以说,都是飞毛腿也跑不了半壁江山,累死你也所得无几!
深入了解,我顾忌的太多了。他们站得高,看得远,在全国范围内通过详细考察,并利用现代网络平台,建立了粮食文化资料征集系统,在各地设立了粮食文化资料征集站点,广发粮食文物征集广告,动员起各地文物收藏协会、收藏公司、兄弟博物馆、古玩商场和个人等,为中粮博物馆搜集筛选所需资料。
这样,“千里眼”有了,“顺风耳”有了,每天总有100多人活跃于祖国的乡村窝铺,山山水水,为中国粮食博物馆寻珍探宝。
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和《博物馆条例》,组织相关文物专家分批鉴定,严格按照政府招标采购程序收集粮食文化资料,并接受公民、法人、社会团体以各种方式的捐赠,对捐赠者发放捐赠证书。
啊,我明白了:这是大手笔,大智慧!
现在的人神了,不出门能办天下事。不过,这样的快递路走得并不轻松,随时会有信息发来,随时要做信息处理,是要全天候待命的,有时还要远距离地跑片跑点,废寝忘食啊。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在其位不知征集文物累。是的,馆长累,馆员忙,总是一团火地燃烧着。
因此,望着他们前行的背影,那么高大,那么稳健,让我肃然起敬。
四 著书立说
“十二五”期间,随着中国粮食博物馆的筹建,由河南工业大学和中国粮食博物馆(筹)组织编撰、师高民教授主编的《中国粮食史图说》两卷书精装出版。一是文化卷,二是科技卷,一体成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同时成为多家新华书店的热销书籍。
这套双册书与博物馆呈姊妹篇,二者相得益彰,又突出了学术研究价值,共有一笔重彩。
博物馆及展品立体、直观、表象,观者能立竿见影,只是受众面相对窄些;著作处处可买,方便携带,一书就是一座博物馆,受众面就大多了。二者团结就是力量,受益者将是千千万万或以亿统计,太科普了。
这套双册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很有美学性、可读性。图给人以视觉享受,文给人以内涵陈述,参考、查阅都很方便,比参观展馆更快,更捷径,不再舍近求远。
这套双册书既是粮食史书,也是查史工具。过去,粮食方面的资料呈碎片状,现在系统起来了,粮食史破茧化蝶,光环飞满一书,真饱眼福。按章节顺序读,引人入胜;部分抽阅,能各取所需,不受纵向知识缺读的干扰,很是自由。
这套双册书的编写参与者众多,其中:特邀顾问4人,他们都是“老粮食人”;专家委员会14人,他们都是资深专家;专项专家16人,他们都是粮食战线的精英;科技史专家1人,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洪光住教授;农业史专家1人,是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史权威专家曹幸穗教授;文化专家1人,是粮食文化史权威任高堂教授;主编师高民,3位副主编均为外聘专家,6位编辑全为预博馆职工;还有来自河南工业大学和其他有关单位的特邀编辑、助理编辑27人。这么说来,编写这部书的专业队伍强大,编写能力、水平甚高,保证了作品质量的上乘,可信、可靠、可贵。
原国家粮食储备局局长白美清为该书写了《序》,他写道:“这部专著是河南工大学者们和全国粮食及有关资深专家合作的心血结晶,是粮食研究的传世珍品,填补了一项史学空白,为相关专业的研究和粮食科普事业做出了有益的贡献”。评的好,他评出了我的心声!
于是,作者还要摘录他的《序》中话来发声:
“应当看到,这是一部涉及多方面、多层次的历史巨著。我乐意向读者推荐,特别是向粮食系统的同志们推荐,应作为必读书之一,先睹为快。”
五 展望未来
建设国家级的行业博物馆,是中国粮食博物馆的定位。
目前,特邀国内外四家一流建筑设计公司,设计了四种中国粮食博物馆建筑方案,方案各有特色,却也共同突出了粮食元素,共同彰显了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学术价值和精神价值。
中国粮食博物馆正在由《预》转《正》,一旦建成,十个展区将全部亮相于观众,即:第一展区天地精华,第二展区谷脉流长,第三展区廪实仓盈,第四展区功济大千,第五展区流脂香韵,第六展区舌尖风光,第七展区枝蔓同根,第八展区文明之舟,第九展区栗海探幽,第十展区五洲粮缘。
值得注意,“藏、研、展”是博物馆的三大职能。“藏”是保护粮食文化,“研”是基础工作,“展”是为社会教育服务。
2018年11月26日,中国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和云南省政府联合举办了“第十五届中国高校博物馆学术研讨会”,会上推举并通过师高民教授当选“中国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时授牌河南工业大学为“中国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这可是校园中的一声春雷。你想,全国300余所高校有博物馆,清华大学还没选上,我们却当了“老大”的上司,足见,都看重中国粮食博物馆建设了,把她的未来寄托在河工大和工大人身上,且愿“只争朝夕”,奇迹早日出现!
最后,我采访馆长:“文章写到这里,你要说什么?”
他说:“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和支持中国粮食博物馆的建设,欢迎有识之士指导筹建工作”!
(2019年7月写于河南工业大学莲花街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