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河南工业大学校友网 > 校友风采 > 校友故事 > 正文

    联系我们:

    • 地址:郑州高新区莲花街100号
               河南工业大学校友办

    • 邮编:450001

    • 电话:0371-67756887

    • 传真:0371-67756681

    • 电邮:xygzb@haut.edu.cn

     

    荣登 “福布斯富豪榜”的工大学子--记粮油食品学院79级校友李劳牛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12/10/09 信息来源:

    李劳牛,男,1979~1982年在河南工业大学(原郑州粮食学院)粮食加工专业学习。北京理想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2005、2009年两次荣登“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真正的英雄,诞生在这个意气风发的时代
    “昨晚路过理想国际大厦,看见楼顶前新浪与爱国者的LOGO耀眼生辉,气势不凡。我指着那座楼对周慧秋先生(济南安诺特通信工程有限公司董事)说:最近上市的百度在里面,新浪也在里面,就在百度上面。周先生笑了:哦,百度也在上面呀,看来这幢写字楼是个象征,如同上海经贸大厦一样。我说:互联网的一种象征。四五年后,也许进驻里面的是中科永泰,是我旗下的公司。真正的英雄,诞生在这个意气风发的时代。”
    这两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的对话,是我无意中在博客里面看到的。理想国际大厦,这座当代IT青年梦中的殿堂,正在诞生着一个又一个新生代人的神话。我一直没想出合适的题目来命名这篇文字,倒是那位青年网友的话提醒了我——真正的英雄,诞生在这个意气风发的时代。
    雨后的北京,格外清爽。
    走在中关村行色匆匆的人群中,我真切感受着中国“硅谷”的勃勃生机。绕着理想国际大厦巨大的深蓝色玻璃幕墙走了一圈,百度总部、新浪总部、华旗资讯总部,“爱国者”,SUN,宝马,沃尔沃,花旗银行……,我仿佛走过一家售卖著名企业的超市。
    在丹棱街中关村广场另一端,和理想国际大厦相望的,是一栋宏伟的双子座建筑,泛着蓝光的玻璃幕墙,透出现代科技的逼人气息。这就是目前被人们称为“中关村地标”的中国电子大厦,是中关村唯一以“中国”字头冠名的商务楼,听说是中国最高水平的智能化商务楼。
    走进中国电子大厦,穿过1600平米的大堂,左边是流动的巨大的水幕,一些装修工人正在忙忙碌碌,不久以后这里将是中国最豪华的生态大堂之一。然后再乘坐瑞士原装的迅达无等候电梯,就到了四楼理想产业中心。
    在宽大的董事长办公室,我见到了总资产超过24亿元的理想集团的董事长,我们河南工业大学的毕业生李劳牛。这位关中汉子中等身材,带着眼镜,脸上始终带着谦逊的微笑,温和而儒雅。大概真正成功的企业家都是这个样子的吧,据说比尔盖茨也很谦逊,古 人云:“谦受益,满招损”啊。这是我的第一印象。
    说实话,这次接受采访李劳牛学长的任务,我是很有压力的,心里一直打着小鼓。以我非常外行的采访水平和根本谈不上丰富的人生经历来说,要在短短的时间里梳理出一位福布斯人物的成长轨迹,那简直就是一件太有难度的事情。不过,李劳牛学长的谦逊给了我一些自信。
    读点“笨书”,终生受益
    时间一点也没有淡化李劳牛学长对母校的记忆,虽然离开学校二十多年,他还清清楚楚地记得发生在校园里的往事。不过他说得最多的,是那时候在学校里读“笨书”“笨书”?真是一个新鲜的名词!
    李劳牛学长是1979年考进我们学校粮食加工专业的。1979年,想起来好遥远哦,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华主席一举粉碎“四人帮”,小平同志拨乱反正,国家百废待兴。1977年恢复高考,千千万万散落在田间地头“广阔天地”的知识青年迎来了曙光,科学的殿堂向他们敞开久违的大门。全国掀起“学科学、用科学”的高潮,老一辈的同志们称之为“科学的春天”。
    要把“文革”耽误的时间补回来!这就是那个时代大学生的共同心声。那个时候,班里有三十多岁的大哥大姐,也有十七八岁的小弟小妹,年龄差别很大,同学们比、学、赶、帮,团结友爱,如饥似渴地投入学习。物质很贫乏,有些同学身上的衣服还打着好几个补丁,但是大家都不会在意,没有人觉得不好意思或者去嘲笑别人。因为大家的注意力不在这里,不计较这个,只是担心学的东西少了,担心自己落后了,同学之间都较着劲儿的学。
    那时候,大家都读“笨书”。做题、背公式、做试验,就是生活的全部,也没有觉得有多累。读“笨书”就是学习的时候要踏踏实实,不投机取巧,多做题,多动手,多思考,多问。有时候为了做好一个工程设计图,熬着几天几夜睡不好觉,非要弄到自己满意不可。学习上的事只要下功夫,不懂就问,不怕吃苦,没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
    李劳牛学长对当年那些课程记忆犹新,说虽然后来不再从事粮食行业,涉足了以前完全陌生的领域,工程设计、房地产开发、市场营销、物业管理、投资融资……,又学习了很多新东西,但是如果不是上学期间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比较扎实的基本理论,就会很难适应。能做出这么一些成绩,其实还是受益于读“笨书”。
    理想青年和他的理想公司
    “北漂”,一个“漂”字,把异乡人在北京的艰难刻画得栩栩如生。虽然,上溯到1983年,还没有“北漂”这个说法,但是,我们的这位从陕西农村出来的年轻的学长,日后的理想集团的董事长,李劳牛先生,他所面临的艰难和无助,应该是可以想象的吧。
    1983年,他毕业分配到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这是一个事业单位,工资还是有保障的,用大家的话说叫旱涝保收。可是北京不易居啊,住房啦,婚姻啦,前途啦,事业啦,这些问题总是会一件接一件的变得很现实,更别说追求理想实现人生价值了。在这种不温不火的生活里,他一边兢兢业业的工作,一边谨慎的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不断的积累着打破这种庸庸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第一个变化发生在1988年,他从协会调到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一直做到1992年,熟悉了这里所有的业务流程,甚至担任了管理部的副经理。但这样的生活还是不温不火,他想要走出去,到社会上去创业。这个念头一直在他的脑海里盘旋,但勇气还需要继续积累。在那个年代,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青年人,要放弃一份看起来还是“很有前途”的稳稳当当的工作去创业,是需要很大勇气的。量变到了一定时候总会发生质变的,他权衡再三,毅然跨出了这一步,步入而立之年后的这位理想青年,终于创办了自己的“理想”公司,要开始去放飞自己的理想了。时间是公元1993年。
    当时叫“北京理想产业公司”,但那是怎样“理想”的一家公司啊。作为当年公司招聘的员工,现在理想集团的元老之一,王力新副总经理(说来也巧,他是原来郑州工学院毕业的),多年以后回忆起来,还不胜感慨。七、八个人挤一间小小的办公室,只有一台电脑,甚至人均一套桌凳也没有配齐;小车呀什么的,当然是想也不敢想,大家都是骑车上班,尤其是三四月份,跟沙尘暴赛跑,灰头土脸是家常便饭。他这样形容当时捉襟见肘的窘境:完全在市场上找饭吃,随时可能吃了上顿没下顿,这个月拉到业务才能开上个月的工资。
    “李董当时也在公司里领工资”,王总介绍说,李劳牛虽然是老板,但他和大家一样领工资,数量跟员工的差不多,攒的钱留下来公司滚动发展。听到这里,我想起《沙家浜》刁德一的那句台词,“这个老板真是不寻常!”
    经常有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出现财务混乱,就是因为杜绝不了老板个人的随意性。虽然那时候还是个小小的“理想公司”,却已经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财务制度已经有了今日的雏形,这不能不说是很有远见的。
    机会总是属于有准备的人,理想公司掘到第一桶金是1993年下半年。三里河西城区纺织厂有一栋办公楼,原来住在里面的一个事业单位准备撤走,但是楼房很旧了,不好出租。李劳牛注意到别人都没留心的一个细节:搬迁后的办公室留下50 部有号码的固定电话。93 年的北京,小公司已经很多了,但是很多连个固定电话也没有,那时候电话号码不但要花钱买,还紧俏得很。于是他果断出手,盘了下来,稍稍装修一下,改成写字楼,然后打出新颖的广告,以电话为卖点的写字楼一下就“火”了起来,当年盈利90万。“狂沙吹尽始得金”,从那以后,小小的理想公司开始了迅猛的扩张。
    1993年8月,北京理想产业发展公司成立。
    1996年5月,西城区南礼士路月坛理想大厦投入使用。
    2000年5月,海淀区恩济里恩济庄园公寓投入使用。
    2000年,海淀区知春路北京理想大厦建成,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奖。
    2001年12月,理想公司并购中物三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2002年5月,理想公司控股中国华星经济发展有限公司。
    2003年4月,北京理想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2004年4月28日,理想国际大厦投入使用。
    2004年12月28日,理想集团收购中国电子大厦B座。
    “发展中的艰难,真是难以想象,可以拍成一部电视了,就象《乔家大院》那样,呵呵。”王总对我说,“96年,李董的孩子刚出生,夫人还在医院,我就带着工程部的人把李董从医院里拽出来了。我那时候也实在是没办法,因为资金缺口,刚上马的工程等米下锅,急得火烧眉毛,李董不来工程就要停工,损失可就大了啊。想想当时真是难为李董了。”
    追求卓越,超越理想
    今天的理想集团,总资产已经超过24亿,涉猎五个行业,现有员工800多人。我虽然是个外行,但只要看看理想集团在中关村所处的核心位置也能掂出一点点分量来。
    “成就终将成为历史,理想需要不断超越。中国加入WTO之后,我们原来依存的无形保护都将荡然无存,今天如雷贯耳的国际企业巨人,明天就是我们的竞争对手。新的形势向我们提出新的要求,用最短的时间建立起具有跨国公司功能的企业,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将全力以赴,不懈努力。”理想集团宣传材料扉页的总裁致词上写道。这是理想集团的宣言书。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李劳牛这样形容国内民营企业的现状。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很小,尤其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资本运作没有规范畅通的渠道,在国有经济和国外资本的夹缝中生存,抗风险能力弱;企业管理经验不足,家族企业的特色很重,没有形成真正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依靠某个强人的因素很重,企业生死在一念之间;企业产业链的设计缺乏科学性,往往贪多求全,面面俱到,虽然产业链长、利润点多,但特色不突出,竞争力弱化;企业文化建设跟不上,不重视无形资产的积累,团队没有梯度,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缺乏长远规划。
    那民营企业的优势呢?我问。李劳牛学长说,优势也很明显。
    民营企业的优势在于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限制,只要符合国家大政方针,符合政策法律,什么都可以干;没有历史上的包袱,轻装上阵,没有人浮于事的弊端;决策上允许失误,允许犯错误也允许改正错误,改正起来也很快;与外企相比,国内民营企业多了熟悉国情的优势,中国人最了解中国,外企想打开中国市场也要本土化才有前途;市场经济正在逐步规范,民营企业也会正规化,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缺乏掌管现代企业的知识,会被接受了现代企业管理教育的第二代民营企业家取代。
    优势归优势,再好的优势也要找到突破点,发挥出来,才能成为现实。这个突破点就是创新,尤其是制度创新。理想集团为了建立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从成立之初就开始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尝试。
    “理想集团要弱化企业强人的作用,要摆脱家族企业的窠臼,这是现代企业管理最重要的一步”,这位事实上的“理想强人”说。理想集团成立董事会,把董事权和经管权分离,把经营权放手给顶尖的企业管理团队去管理,确保集团轻装上阵,游刃有余的融入市场。
    “调整产业链,实现产业核心化、员工职业化、业务专业化。”前些年蓬勃发展的理想集团也像其他民营企业一样,走过“拉长产业链,增加利润点”路子,涉足了贸易、餐饮、娱乐、生物技术、电子、医疗器材这些行业,后来发现弱化了主打方向。所以有必要收缩战线,把主要精力放在房地产不动产的经营管理上,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写字楼这个方面。
    “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自强不息,永不满足现状,创新进取,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理想公司企业精神的灵魂。怀抱着这种凤凰涅磐的精神,理想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一次次重生,走过了十年的风雨历程,日益强大。”李劳牛学长在谈到企业文化和团队建设时说。现在的理想集团倡导“追求卓越、超越理想”的企业精神,非常注重人才选拔和培养。企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理想集团为提高员工素质,建立了培训体系,针对每名员工制定职业发展计划。健全了用人激励制度,对业绩突出的、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给予重奖。成就员工就是成就自己,李劳牛和员工一起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实现了集团和员工双赢的良性循环。
    成就理想,回到社会
    我手头有这样一些资料,是理想集团业务以外的。
    2001年10月,理想公司成立工会;
    2002年8月,理想公司成立党支部;
    2003年2月,理想公司被评为“2002年度西城区年度纳税先进会员企业”;
    2004年5月,理想集团获西城区残联“扶贫助残、无私奉献”表彰;
    2004年11月,李劳牛董事长被授予北京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称号;
    2005年,理想集团获得“2004年度北京市工商联系统文明单位”称号。
    一个民营企业,为什么还要成立工会、党组织呢?我不解的问。
    “我一天也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党员,能有今天,我们离不开改革开放。并且随着企业的发展,我们也需要更多的关心国家和社会,关注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李劳牛学长说。
    作为成功的企业家,李劳牛学长把自身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市场法则与社会道德、个人富裕与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把回报社会作为人生最根本的信念,他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支持建立党、团和工会组织,亲自辅导员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时,他还担任西城区政协委员、北京市光彩事业促进会理事、西城区工商联常务理事、北京历代帝王庙保护利用促进会常务理事,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为首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评为北京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他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扶贫助困。2003年“非典”期间,他向工作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积极捐款;资助江西省萍乡市肖望新同学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业;资助陕西省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五十名大学生助学金十万元,直至每名学生完成四年的学业;支持国家文化保护,向历代帝王庙修缮工程捐款22万元;资助陕西省兴平市水道口村修缮小学20万元;资助河南修路20万元;每年还不定期向青海、陕北等贫困山区捐助衣物、捐资助学、扶助孤寡老人……。在李劳牛学长的带动下,理想集团员工自发的向贫困学生及地区捐助,并在公司内部形成了互助、互爱的良好氛围。
    采访结束语
    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我的采访也要结束了。
    李劳牛学长深深地感谢母校对他的培养,欣然接受了回校举行专题讲座的邀请。他时时刻刻关心着母校的发展,表示将以适当方式帮助学弟学妹成长成才。
    随着了解的深入,不由得我不对眼前这位学长肃然起敬。他身上散发出来的不正是我们工大人“明德、求是、拓新、笃行”的精神吗?我为我们学校培养出这样优秀的毕业生骄傲。
    我想我不仅仅是完成了一项采访任务,更是接受了一次极为生动的企业管理专业和成功学教育,我应该尽自己最大努力把我的收获带回去,和那些正在工大学习的学子们一起分享。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