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校友文苑 > 正文

专题专栏

博士校友论坛

校友大讲堂

校友文苑

校园原创

夫唱妇随的基层共产党员──冯小年与何玉琴老师的人生故事

日期:2025-04-27 15:10 作者:赵学敬 编辑:刘华 点击:

一. 小序

在郑州粮食学院上学的时候,何玉琴是我的俄语老师,冯小年虽没教过我也是老师,当时并不知道他们的伴侣关系,后来的岁月才知道他们不仅是一对相濡以沫的夫妻,还是两位河南工业大学(原粮食学院)的久经考验的基层共产党员。他们在高寿之年相继驾鹤西去了,而音容笑貌永远留在人间,那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那种助人为乐的精神,那种遇上国难赈灾的精神,那种为医学研究双双献出遗体的精神,都一宗宗、一件件播种在人们的心田和历史的记忆里。这就是老一代河南工大人的风貌和遗产,也是作者通过他们要写的、要弘扬的河南工大精神。

二. 两位老师,迟到的恩爱夫妻

冯小年老师出生在1929年,何玉琴老师出生在1931年,他们都出生在战争年代,也成长在战争年代。到了和平时期,都长大成人了,遇到有缘分、志同道合的异性,应该说,各有可能男女结合,成为伉俪。

冯小年老师是河北赞皇人,16岁就参加革命工作,在太行山里当工人,为《新华日报》、《人民日报》、《解放日报》、《豫北日报》等党的报刊搞印刷和发行工作。

何玉琴老师是浙江衢县人,16岁时还是个中学生,但她朝气蓬勃,要求进步,参加了地下党的外围组织“喳喳歌舞社”,为顺利参加革命工作奠定了红色基础。

冯小年老师1948年入党,何玉琴老师1949年在“浙江青年干部学校”入团。

他们一南一北,并不认识,就这么各自走着各人的成才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这对男女因求知无意识地走近着,让南北距离缩短着。

冯小年老师先是在“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习,后到“新乡师范学院数学系”深造,接着又到“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攻读政治经济学。

何玉琴老师1950年华东团校结业,相继到了团浙江省委、浙江省党校工作,兼任过机关团支部委员、团支部书记,从事过机关俱乐部文娱工作和业余扫盲工作。19588月北上求学,到黑龙江大学外语系学习俄语,19607月毕业并入了党,分配到郑州粮食学院上岗。接着,19619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基础系进修1年,与冯小年老师相遇,成了校友。说来也巧,两个人都大龄了,多年单身,也多年等待着意中人进入自己的情感生活。他们抓住了“校友”良机,相识相处,很快撞出了爱情火花,并于1961年底喜结良缘。

这一缘故吧,冯小年老师1964年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也到了郑州粮食学院工作,比何玉琴老师晚了4年。无论如何,两个人总算如愿以偿走到了一起,夫妻团圆了,很是高兴。没说的,摆在他们面前的今后任务就是:安心事业,共同在教育战线发光发热!

三. 两位老师,比翼齐飞的岁月

冯小年老师与何玉琴老师在一起工作后,夫妻俩真的开始了比翼齐飞。

冯小年老师是学生的政治和政治经济学辅导员,他满腔热情地组织学生下厂实习、带领毕业生到基层进行毕业设计。

时间到了“文革”初期,根据冯小年老师的业务特长,学院让他负责筹建学院的印刷厂,他毫不犹豫挑起了这担子。紧接着,边购置设备,边培训工人,那时候白手起家,虽吃了不少苦,却苦中生乐。经过几年努力,印刷厂初具规模,铸字、排版、印刷、装订工序一一齐全,使得一般书籍和校报都能印刷了。

这时候的何玉琴老师也没闲着,她正在尽职尽责地给粮食加工、粮食储藏三个班的学生教学俄语课程,也忙于布置作业、批改学生作业。

1970年,学院调换岗位,冯小年老师任职学院金工厂翻砂车间副组长,负责调度和管理工作。在这里,他组织干部、教师、工人搞技术革新,成功造出了筛沙机、土吊车等创新设备,提高效率三倍多。同时积极安排了1973届、1974届学生的入厂实习。

这时的何玉琴老师正在郑州工学院学习法语,还到郑大外语系以学生身份听讲英语课,回到家里又常常通过录音自修英语,为了讲好外语课程,她如饥似渴地学习几门外语。1972年,还与胡鼎如、陈喜老师一起编写了俄语教材。

到了1975年,冯小年老师调到数学教研室,给油脂753班学生上数学课 后又辅导了77届学生的高等数学。这时的何玉琴老师翻译了“通风”的法语资料,趁着寒假义务为动物园翻译了数十张动物文字说明,还配合教学做了教具,准备了发音口型图等。

1979年底,冯小年老师被学院任命为教材科副科长,主持科里全面工作。教材科因在“文革”年代遭到严重破坏,教材、设备都要从头开始购置。

在冯小年老师的领导下,首先克服了经费紧张、设备购置难的问题。他组织职工深入各个实验室摸底排队,制定出了暂行制度和临时措施。决定对专业实验室暂不投资或少投资,把有限资金重点用在基础课实验室恢复上,并对各实验室小仓库实施余缺调剂。这样,既解决了某些实验室的物资积压,又满足了一些实验室的急需,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物理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一年内就达标了。另外,要求采购人员精打细算,减少开支,能厂购的不市场购,能用工业化学试剂的就不用纯的化学试剂,把外购蒸馏水改成学院锅炉房供给。

通过几年努力,冯小年老师笑了,这是因为:教材科较好地完成了原商业部统编教材的编审和组织工作,在外购和自编教材上做到了既保证质量,又尽力降低成本,以减轻学生负担,减少库存积压。在这方面,冯老师还坚持了“粗中有细”的工作方法,对出版社出版的书,走了“多方联系批发价”的路;对自编教材外印的,采用几个农村印刷厂竞争办法,从中选定合理的价位;对送来的书要检查质量,不合格的退货,返工重印。从而保证了每年2000多名本科生的用书、干训部的用书、全国各地来人来信的购书。

何玉琴老师也不甘落后,她积极配合党支部发展知识分子党员,围绕学院的中心工作办了26期黑板报,连续三年的运动会上坚守阵地,积极组稿。更让人点赞的是,她一心一意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积极努力完成着自己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她认真备课,吃透教材,在、辅导、改作业、训练学生听力等各个环节上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得所教81届、83届的学生都在英语竞赛中获奖。另外,期间她担任着备课组长,不负重任,用心组织了英语备课的教学活动。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她一直坚持业余进修,坚持组织学生听英语录音,看英语录像,进行英语竞赛。她特别重视在教学中“教书育人”,身教言教双行,以学生为本,处处服务于学生,博得了在校学生们的普遍称赞,也得到学生们工作后的念念不忘,常给她来信汇报工作,表达着师生间的亲密情怀。

冯小年老师和何玉琴老师就这么竞飞着,夫唱妇随,琴瑟和鸣,把“雁过留声”沉甸甸地录在了岁月的长河中……

四. 两位老师,奉献者的党员胸怀

冯小年老师是经济师,副处级;何玉琴老师也不错,是副教授。两人都是党员,且是老党员,享受着离休待遇。2019年双双获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2021年又双双获得“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这种资格,这种光荣,难得啊!

夫妻两个离休不褪色,仍然老骥伏枥,关心着国家大事和学校的发展。也时刻传播着正能量,发挥着余热。

两位老师同是河南工大人,也都参加了学校老年夕阳红合唱团。这种夫唱妇随的参与,表达出:活着不仅不离老窝,不离老伴,也要不离老友。同时,通过老年放歌,在健体,在抒情,在用歌声和社会对话,在用歌声对党和国家表达感恩。说到这里,不得不告诉大家:何玉琴老师年轻时就是歌舞积极分子,且爱好终生,所以,冯小年老师的歌场亮相无疑有着何玉琴老师的功劳,是她硬把“夫唱妇随”改写成了“妇唱夫随”,好个半边天的力量啊!

不过,何玉琴老师在他人面前总是站在丈夫后面,夸奖老伴:“我这个老头啊,总愿意帮助别人,群众关系特别好。”是的,冯小年老师曾在“文革”中主动把学院里受冲击的家属送回老家,看到两位老师暑假满头大汗装修实验室时,就把教材科唯一一台电风扇拿给他们使用……点点滴滴的平凡小事,折射出了助人为乐的光芒。这里需要是,教学中的何玉琴老师也是关爱学生的典范,总把学生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去解决,和自己的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师生关系。我当过她的学生,在地方工作几十年都记着她,我写过《春天来到金水河边》这篇文章,写到俄语老师时特地给她写了一笔:“何玉琴老师代课数节,表现出了女性的温柔与耐心。”那时她还很年轻,又是女老师,稀缺为贵吧,也就有了很深的印象。

正是两位老师有着无私的胸怀,2020年新冠疫情后,两人积极地自觉解囊,夫唱妇随来到河南工大离退休处,以党员身份捐款10000元爱心款,也是为国解忧款,并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作为老党员,尽一点微薄之力,应该做的。”

更让人敬佩的是,夫妇二人20多年前就相约“死后不与活人争土地”,并一起与红十字会签署协议,百年之后将他们的遗体奉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这一壮举很惊艳,突破了百姓世俗,表现出了共产党人“春蚕死丝方尽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精神。他们不是烈士,死后却和烈士一样,生为人民儿女,死不占寸土,坟头本无。

夫妇二人都是普通党员,普通教师,他们是平凡的,而他们的胸怀却是那么宽广,向他们致敬!

五. 两位老师,永远活在人们心间

冯小年老师于2021年5月27日谢世,没有进殡仪馆,按约定被中国红字会接走了。

何玉琴老师于202549日谢世,也没进殡仪馆,同样按约定被中国红字会接走了。

从此,夫妇二人先后成了世人敬仰的无言老师。

这说明两位老师没有火化,他们先后被红十字会“调进”了医学院,永远向学医的学生们身教胜于言传”地讲课。

人死如灯灭,但是,只觉得二位老师没有死,为什么?

是因为暂离了河南工大?不!

是因为他们还在睡眠?不!

诗人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读到这句话,谁也能够明白解读:他们的灵魂还在,他们的精神不死!

我在这里解读是:有作为的人谢世,虽死犹存,人们认为他累了,还没睡醒;碌碌无为的人活着,虽活百岁,却活得苍白无力,人们忘记了他的存在。

20245月省电台等媒体单位举办《银发书香》经典诵读活动,93岁的何玉琴老师主动请缨,河南工业大学离退休处为她录制了上报节目,节目中她用俄语深情地诵读了原苏联英雄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终时,他就能够说:把自己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奋斗。”这也正是夫妻白头偕老的心声啊!

冯小年与何玉琴老师谢世了,因为有作为,有闪亮的人格,人死了却成了后人路上两盏明灯。后人走在这条路上,就永远感到:两位老师,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间!

2025.04.23.初稿于河南工大学府欣园小区

联系我们

  •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莲花街100号
  • 电话:0371-67756887
  • 邮编: 450001
  • 邮箱: hautxyh@haut.edu.cn

关注我们

校友会微信公众号

校友会微信公众号

校友之家微信小程序

校友之家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