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台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地方戏。两位女杰又是谁呢?作者先说第一位,再说第二位。
第一位叫陶解放,她是河南工业大学退休的女职工。听名字,就知道她出生在一九四九年,已是七十多岁的人了。
她学历不高,却心灵手巧,遗传了妈妈的基因。从小就跟着妈妈学纺织、学缝纫,妇道家务事十分用心,如同妈妈的跟屁虫。而她的后天努力也是惊人的,成长中一直热衷于民间手艺,自学也好,拜师也罢,不停地拓宽着手上功夫。女孩子家越长越秀,也越大越能,能得玩转了手上春秋。
卧薪尝胆几十年,才华突然彰显。2008年,她的《六折团花》剪纸作品,在郑州市二七区剪纸比赛中,荣获一等奖,为河南工业大学争得了艺术方面的荣誉。
退休了,她倾心艺术,自学串珠,苦心创作了近千件作品,多次在社区、学校等处展览,博得好评。又在这些地方成百次地指导了串珠团体活动,十二年如一日地、每周一个下午地给老人们上串珠课,上千人跟她学习,人人学中有得。一年四季,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琢磨下一周的串珠安排,还要准备材料,串出样品,写出口诀,经营到了痴迷的地步。这样,她便成了“社区优秀志愿者”的“专业户”,河南工大自然分享着这一光荣。
她的串珠作品丰富多彩,观者流连忘返,学者络绎不绝。题材涉及到人物、动物、植物、物品,件件美妙,赓续着传统文化的精气神。作品小中见大,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放在家里厅堂,是绝对的亮眼摆件,玲珑剔透,熠熠生辉。
每完成一件作品,她就感到有成就感,有愉悦感;她崇尚心里无私天地宽,常常公益性地服务社会,别人跟她学会了串珠手艺,更添了自己的价值感,添了传承人的自豪感。她清楚,要照亮别人,就必须燃烧自己,人生是双赢的!
串珠,串珠!在陶解放的带动下,热闹了郑州市高新区,又教又学的,像办了一所“串珠大学”。我爱串珠,你爱串珠,让智慧和艺术代代相传,用美丽打扮可爱的祖国,打扮居住的城市,打扮生活的环境,这可是感叹不完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啊。陶解放说:这就是我的串珠理念。
陶解放串珠到古稀之年,不再孤军作战,身边来了个小她20来岁的王春兰(她就是作者要说的第二位),也是河南工业大学退休的,身份是副教授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在寻觅知音的路上,蹦出了她这个才女来,“老小配”就诞生了。不言而喻,这就有了“两位女杰一台戏”。共同的艺术爱好和技艺,使得两人合作默契,无需排练就能入戏,老旦花旦齐上阵,串珠活动更有了气场。
王春兰算是陶解放的有缘之人,也像陶解放的影子,擅长布艺香包、刺绣,也喜欢串珠。她出生在河南农村,一草一木都做过创作素材。早年通过《儿童时代》杂志学过手工。1990年参加工作后,业余学会了制作床单、窗帘、衣裙、布袋等生活用品。后来,作品由实用逐步转向艺术,题材和身边的陶姨一样,用人物、动物、植物、用品等来造型,完成作品有百件之多。2020年起,与学生相处中,研究手工工艺如何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发现了“以美育人”功能。于是,通过团体手工活动,鼓励学生自由创作作品,彰显各自的心灵之美,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助力他们有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推动他们学业有成,成为新时代十分阳光的青年。
王春兰老师一退休,就找到了陶解放阿姨,两人联起手来,把串珠摊子放大了,把受众场面加宽了,更有底气地召唤着各位:如果你坐得住,爱好串珠手艺,就跟我们来学吧,不要学费,只要赓续传统文化的情怀,到头来你就会收获满满,分享光荣,一句话,就会华丽转身。
通过文化遗产传播的公益活动,她俩高兴有了一茬茬的学生,也有了众多的朋友,偷偷地快乐着。两人也常想,这样动手动脑,既修心养性,生活又过得充充实实,人事圈活跃了,也赐予了身心健康,很值得啊!
结果,不少退休者来了,不少学生来了,在职的老师们也来了。又受邀在河南工大举办了七彩手工工艺讲座,100多人参加,甚至那些硕士、博士也来了,大教室座无虚席。所以,本来性格开朗的陶解放更“解放”了,诙谐地说:“俺俩都是博导了!”听到这话,你能不信吗?!
论年龄,陶解放算是作者的小妹,王春兰该是儿女一代了;她们论资历不及作者,却是超越作者的两位高手。她们的剪纸、布艺、绳结、串珠等手工艺术让作者刮目相看,倍受银发力量的鼓舞,有着后浪推前浪、把作者推到沙滩上的感觉。
这台戏,陶解放是主角,王春兰是配角。主,主在创业和领军;配,配在接力和后秀。二者都是女杰。她们出现在河南工业大学校园里,可谓一簇奇花,用手工挑战着自动化,又使得文化遗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作者为她们点赞,向她们学习!
这时读者可能会问:你一位长者,去写比自己年轻的,不觉得是逆向思维?不!学习对象是不分年龄大小的,当年学雷锋的亿万老人就是佐证嘛,况且,自古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于是乎,作者写出了《两个女杰一台戏》,也请大家看看《这台戏》,想参与的就来演演《这台戏》,来个“豫老愈红、出彩银龄”吧!
2025.05.03草稿于河南工业大学学府欣园小区